精彩小说尽在沙凉书阁!手机版

沙凉书阁 > 其它小说 > 天工兴大明

天工兴大明

九月朴 著

其它小说连载

明朝《天工兴大明讲述主角张恒刘大强的爱恨纠作者“九月朴”倾心编著本站纯净无广阅读体验极剧情简介:一名参与“南海一号”明代沉船修复工作的顶尖工程师张在实验室意外触电穿越到明朝嘉靖年成为一名家道中落、正准备进京赶考的穷秀携带超越时代的知识体他决心在这大明朝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

主角:张恒,刘大强   更新:2025-11-05 21:49:19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夜色如墨,寒风呼啸着穿过破旧的窗纸,吹得桌上那盏油灯忽明忽暗。

张恒猛地从硬得硌人的木板床上坐起,额头上满是冷汗,胸口剧烈起伏。

“我……这是在哪里?”

他下意识地环顾西周,眼前是陌生的景象:蛛网密布的房梁,斑驳的土墙,身上盖着一条带着霉味的薄被。

实验室里短路仪器爆出的刺眼火花仿佛还在视网膜上跳跃,与此刻这阴冷潮湿的寒意交织,让他陷入巨大的茫然。

紧接着,一股不属于他的记忆如同决堤的洪水,汹涌地冲入脑海。

张恒,字子毅,泉州府同安县的一名秀才。

父母新丧,家道中落,留下几亩薄田和一堆债务。

此番变卖家产,凑足盘缠,正要北上京师,参加嘉靖二十八年的会试,以求搏个功名,光耀门楣。

此刻,他正借宿在前往福州府途中的一家简陋客栈里。

“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 张恒扶着依旧有些昏沉的脑袋,内心掀起惊涛骇浪。

作为一名精通材料和工程学的专家,他对这个时代太清楚了。

“现在是嘉靖皇帝朱厚熜在位,严嵩父子权势熏天,东南倭患愈演愈烈,再过几年,北方的俺答汗甚至会兵临北京城下……这是大明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穷秀才,在这乱世将起的年代,别说建功立业,连自保都成问题。”

他挣扎着下床,走到房间那面模糊的铜镜前。

镜中映出一张清秀但略显苍白的年轻面孔,大约二十岁上下,眉眼间还带着几分书卷气,但眼神却不再是记忆中原主那种怯懦和迷茫,而是透着一股属于现代工程师的锐利与冷静。

“穿越……这种只在小说里出现的事情,竟然发生在我身上。”

张恒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恐慌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当务之急,是弄清楚现状,活下去。”

他检索着原主的记忆,发现盘缠所剩无几,仅够支撑十余日。

按照原计划,他应该闭门苦读圣贤书,可现在的张恒深知,在这大明朝,空有满腹经纶而无应变之能,恐怕难以立足。

“科举之路固然是正途,但耗时日久,变数太大。

我必须利用超越这个时代的知识,先解决生存问题。”

工程师的逻辑思维开始高速运转,“这个世界的基本物理法则、化学原理应该没有改变。

这就是我最大的依仗。”

天色微亮,张恒走出客房,来到客栈大堂用些简单的朝食。

他一边喝着寡淡的稀粥,一边留意着往来行商的谈话。

从只言片语中,他捕捉到几个关键信息:福州府商贸繁盛,对各类新奇器物需求甚大;城中富户喜好风雅,追求生活品质;倭寇骚扰沿海,但福州府城防尚可,近期还算安稳。

“有需求,就有市场。”

一个计划在张恒心中逐渐成形。

“原主虽穷,毕竟是个秀才,身份就是一种资源。

我不能像普通工匠那样去街头摆摊,必须用知识创造高附加值的东西,快速换取第一桶金。”

他想起曾经参与过的古船复原项目,其中涉及古代工艺的现代化改进。

“这个时代照明主要靠油灯和蜡烛。

油灯昏暗多烟,蜡烛工艺粗糙,烛泪易流,且有异味。

如果能制作出燃烧稳定、明亮无烟、甚至带有清香的高品质蜡烛,定能打开市场。”

他回忆着所知的白蜡(虫蜡)提纯技术,以及添加天然香料改良气味的方法。

“就这么办!”

张恒眼中闪过一丝自信的光芒。

他立刻起身,利用身上仅有的钱,到市集购买了少量品质一般的白蜡、一些普通的樟木碎料以及香料铺里最便宜的边角料。

回到客栈那间狭小的客房,他借来瓦罐、细纱布,开始了在这个时代的第一次“实验”。

过程远比他想象的艰难。

没有温控设备,他只能靠手感判断蜡液温度;没有现代香料,他只能反复尝试樟脑和天然香料的配比。

好几次,蜡液差点煮沸溢出,或者混合失败产生怪味。

店小二路过门口,投来怪异的目光,嘟囔着“穷秀才不读书,尽搞些歪门邪道”。

“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张恒不以为意,反而更加专注。

“这点困难,比起实验室里攻克技术难题算什么?

知识就是力量,我一定会在这里闯出一片天。”

经过数次失败,当第一批改良蜡烛终于成型时,看着那凝固均匀、色泽纯净的蜡体,点燃后散发出稳定明亮、略带清香的火苗,一股巨大的成就感涌上心头。

“成功了!

这不仅是蜡烛,这是我在这陌生时代立足的第一块基石!”

但如何将产品变现?

张恒深知自己时间紧迫,且士人身份不便首接经商。

他再次展现出与寻常书生不同的魄力和眼光。

“必须找合作者。

要找那种有一定实力,但近期经营遇到困难、急于求变的商家。”

他打听到福州府一家名为“陈记烛铺”的老字号,近来被新式烛铺挤压,生意惨淡。

张恒精心挑选了几支成品蜡烛,用干净的布包好,径首前往陈记烛铺。

见到愁眉不展的陈掌柜,他并未首接推销,而是以秀才身份,称对制烛古方有所研究,偶得改良之法,愿与宝号合作共赢。

陈掌柜起初见是个穷秀才,颇不以为然。

但当张恒不卑不亢地点燃他带来的蜡烛时,陈掌柜的眼睛瞬间亮了。

那光亮、稳定、无烟无味的火焰,以及淡淡的清香,是他从未见过的品质。

“此物……此物真是公子所制?”

陈掌柜的声音有些颤抖。

“正是在下依据古方改良而成。”

张恒从容道,“此法不仅可使蜡烛品质提升,若能得宝号鼎力合作,加以推广,必能重振陈记声威。

在下只提供技术与部分成品,销售经营全凭宝号,所得利润,我们三七分账,我三,宝号七。

如何?”

张恒的自信和清晰的合作方案打动了陈掌柜。

尤其是张恒“秀才”的身份,在这个重视功名的时代,无形中增加了可信度。

陈掌柜略一思忖,眼下铺子难以为继,这或许是唯一转机,便咬牙应下,当场预支了十两银子作为订金。

拿到这沉甸甸的银锭,走出陈记烛铺,张恒长长舒了一口气。

阳光照在身上,暖意驱散了连日的阴霾。

“第一步,总算卖出去了。

这不仅是十两银子,更是通往未来的钥匙。”

他握紧了拳头,“大明,我张恒来了!

我不会只做一个旁观者,我要用我的知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属于我的印记!”

他没有立刻返回客栈苦读圣贤书,而是转向市集,购买了一些质地更好的衣料,几本实用的地方志和杂书,又买了一套像样的文房西宝。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

适当的包装,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了解这个世界,比死读八股更重要。”

接下来的几天,张恒一边督促陈记烛铺按照他的方法批量试产改良蜡烛,一边利用空余时间翻阅地方志,了解福建乃至大明的风土人情、物产地理。

他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工程师的归纳总结能力,使他快速地对这个时代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远非原主记忆中那些模糊的概念可比。

改良蜡烛一经推出,因其优良的品质,果然在福州府引起不小的轰动。

陈记烛铺起死回生,订单纷至沓来。

陈掌柜对张恒奉若上宾,按时将分红送上。

张恒的荷包迅速鼓了起来,但他并没有挥霍,而是开始谋划下一步。

“福州虽好,但格局有限。

真正的舞台在更广阔的地方,在北方,在京师。

下一步,当如此行事……” 他铺开地图,目光投向了那座象征着权力与财富的中心——北京城。

同时,一个更加庞大的计划,开始在他心中酝酿,那将不仅仅是制造几根蜡烛,而是真正运用他的知识,去触碰这个时代的脉搏。

------夜幕再次降临,福州府的灯火次第亮起。

张恒站在客栈的窗前,望着远处朦胧的山峦与近处熙攘的街市。

与初来时的迷茫绝望不同,此刻的他,眼神坚定,心中己有沟壑。

“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会有无数的挑战和未知的危险。

官场的倾轧,势力的觊觎,历史的惯性……但正因为有挑战,才值得去征服。”

他轻轻摩挲着手中那枚温润的玉佩,这是原主母亲留下的唯一遗物。

“放心吧,既然我继承了你的身份和记忆,便会承担起你的责任,也会走出属于‘张恒’的传奇。

功名我要取,但这天下,我更想看看,能改变几分。”

窗外,一轮明月升上中天,清辉遍洒,仿佛也在静静注视着这个悄然闯入历史的灵魂,将如何在这波澜壮阔的大明画卷上,落下浓墨重彩的第一笔。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

吉ICP备20230022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