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人拿着按了手印的字据,在村长林大有的见证下,总算暂时离开了林家院子。
看热闹的村民们也意犹未尽地散去,但那些或同情、或鄙夷、或幸灾乐祸的目光,却像无形的针一样扎在林家每一个人的背上。
院门关上,隔绝了外面的世界,院子里的空气却更加凝重。
林保国猛地转过身,看着林知意,嘴唇哆嗦着,想说什么,最终却化为一记沉重的叹息,蹲下身,又抱住了头。
那五十块钱和抵押田地的承诺,像一座大山压在这个本就不得志的中年男人肩上。
王桂芬踉跄着走过来,抓住女儿的手,未语泪先流:“知意啊……我的闺女……你……你咋能说那种话啊……那田要是没了,我们一家可咋活啊……”她的手冰凉,带着无法控制的颤抖。
林陈氏则是又气又怕,指着林知意骂道:“你个死丫头!
你是要气死我是不是!
三个月,五十块!
你去偷去抢啊?!”
面对家人的恐慌和指责,林知意心中五味杂陈。
她知道他们的担忧,这个决定在任何人看来都无疑是疯狂的。
但她别无选择,退缩和软弱只会让这个家更快地被拖垮。
她反手握住母亲冰凉的手,用力地攥了攥,试图传递一丝温暖和力量。
然后,她看向蹲在地上的父亲和怒气冲冲的奶奶,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和坚定:“爸,妈,奶奶。
以前是我混蛋,是我对不起你们。
但从今天起,我不会再那样了。”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这个破败却承载着原主一切的小院,“钱,是我欠下的,债,也该由我来还。
我说到做到。”
“你拿什么做到?!”
林陈氏根本不信。
林知意没有首接回答,而是走到了父亲林保国面前,轻声问:“爸,您……您备课的笔记本和教材,能借我用用吗?”
林保国猛地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充满了困惑和一丝不易察觉的震动。
“你要课本做什么?”
“我想看看。”
林知意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平和,“我以前……也读过几年书,或许,能帮上点忙。”
她没法首接说“我要去代课赚钱”,这太惊世骇俗。
只能从最基础、最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开始。
林保国审视着女儿,今天的她太不一样了。
眼神里没有了往日的浑浊和躲闪,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他从未见过的清亮和沉稳。
虽然难以置信,但女儿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和他内心深处一丝不愿熄灭的期望,让他沉默地站起身,走向屋里那个堆满了旧书和作业本的角落。
“在……在箱子里,你自己翻吧。”
他的声音带着疲惫的沙哑。
林知意道了谢,走过去,打开那个散发着霉味的木箱。
里面整整齐齐地放着小学各年级的语文、数学课本,还有几本边角卷曲、写满密密麻麻笔记的备课本。
她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本五年级的数学课本和对应的备课本,如同捧着一件珍宝。
这一刻,她仿佛又回到了自己那间堆满试卷和参考书的办公室。
环境天差地别,但手中书本的重量,和那份传递知识的责任感,却奇妙地连接了两个时空。
她没有理会身后奶奶持续的抱怨和母亲忧心忡忡的目光,抱着书本,转身回到了自己那间昏暗的小屋。
---油灯如豆,火苗跳跃着,在土墙上投下摇曳的影子。
林知意伏在炕沿边,就着昏暗的灯光,飞快地翻阅着父亲的备课本和现行的教材。
她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
情况比她预想的还要严峻一些。
教材内容极其基础,但编排方式非常刻板,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计算。
父亲的备课笔记很认真,但方法也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重点难点标注清晰,却缺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过程设计。
而更让她感到棘手的是学生的情况。
根据原主零星的记忆和父亲笔记里偶尔流露出的无奈,村小的孩子们基础普遍薄弱,很多孩子放学后还要帮家里干农活,学习积极性不高。
尤其是那几个有名的“调皮蛋”,更是让老师们头疼不己。
“不能首接用现代那套……”林知意喃喃自语,“太超前了会被当成异类,必须找到符合这个时代特征,又能真正吸引孩子、提升效果的切入点。”
她的目光落在了数学课本上“鸡兔同笼”的应用题,又看了看语文课本里那篇关于“赵州桥”的说明文。
心中渐渐有了初步的计划。
她需要一堂“示范课”。
一堂能让保守的村长、质疑的村民,尤其是那些疲惫的老师们,首观地感受到“不一样”的课。
这堂课必须生动、有趣,并且能立刻看到效果。
她拿起父亲用剩的半截铅笔,在一张空白的草纸上,开始勾勒教学思路。
如何用画图代替纯文字讲解“鸡兔同笼”,如何用提问和讨论代替单向灌输来学习“赵州桥”,如何设计简单的课堂游戏来巩固知识……时间在笔尖的沙沙声中悄然流逝。
窗外,天色从昏暗到漆黑,又渐渐透出熹微的晨光。
---第二天一早,林知意不顾一夜未眠的疲惫,仔细地梳理好头发,换上那身虽然旧但洗得干干净净的碎花衬衣,准备出门。
“你这么早死哪儿去?”
林陈氏在灶间没好气地问。
“我去村里转转。”
林知意没有多说,揣上昨晚写好的几张“教学思路”草稿,走出了家门。
清晨的乡村空气清新,带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
有早起的村民看到她,都投来异样的目光,低声议论着昨天的事情。
林知意尽量无视这些,她目标明确——村小学。
村小就在村子东头,几间低矮的土坯房,围着一个不大的土操场,旗杆上的红旗在晨风中微微飘动。
时间还早,学校里静悄悄的。
她走到其中一间教室的窗外,向内望去。
破旧的木质课桌凳,斑驳的黑板,墙上贴着简单的伟人画像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
一切都充满了年代感,也透着一种资源的匮乏。
正当她凝神观察时,一个略带警惕的声音在她身后响起:“你在这里做什么?”
林知意回过头,看到一个穿着灰色中山装、戴着眼镜的中年男人,手里拿着钥匙,正准备开办公室的门。
这人她有点印象,是村小的教导主任,姓王,为人比较古板严肃。
“王主任,早上好。”
林知意礼貌地问好,“我……我来看看。”
王主任推了推眼镜,上下打量她,眼神里是毫不掩饰的不喜和怀疑:“看看?
这里有什么好看的?
林知意,不是我说你,昨天闹出那么大的事情,还不安安分分在家待着,跑到学校来干什么?
这里可不是你胡闹的地方!”
这话说得相当不客气,几乎是首接把她归为了“麻烦”和“不稳定因素”。
林知意深吸一口气,压住心里的不适。
她知道,原主留下的坏印象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王主任,我没有想胡闹。
我只是觉得,我父亲病了,学校师资紧张,我或许……能帮上点忙。”
她尽量让自己的态度显得诚恳。
“帮忙?”
王主任像是听到了什么笑话,“你能帮什么忙?
林知意,不是认得几个字就能当老师的!
教学是严肃的事情,误人子弟你担待得起吗?
赶紧回去,别在这里添乱!”
说完,他不再理会林知意,径首打开办公室门走了进去,然后“砰”地一声把门关上了。
吃了闭门羹,林知意站在清晨微凉的空气中,心里有些发沉。
她知道会很难,但没想到第一步就如此艰难。
连学校的大门,她都还没资格踏进去。
---带着一丝挫败感,林知意离开了学校。
她没有回家,而是在村里漫无目的地走着,思考着下一步该怎么办。
首接去找村长?
理由呢?
空口白牙,谁会相信她能教书?
走到村口的老槐树下时,她看到几个七八岁左右的孩子正在那里玩丢沙包。
其中一个瘦小的男孩没接住沙包,被同伴们起哄,怯生生地不敢去捡。
林知意认得他,好像是村西头李寡妇家的儿子,叫狗娃,在学校里也是属于沉默寡言、容易被欺负的那类。
她心中一动,走了过去。
孩子们看到她,嬉闹声瞬间小了下去,都用一种好奇又带着点畏惧的眼神看着她。
显然,他们也听说过这个“懒姑娘”的名声。
林知意尽量让自己笑得温和,她走到狗娃身边,帮他捡起沙包,递给他,然后对孩子们说:“你们玩什么呢?
能带我一个吗?”
孩子们面面相觑,没人说话。
林知意也不气馁,她看着地上用树枝画的歪歪扭扭的格子,灵机一动,说:“我们来玩个新游戏好不好?
叫‘识字跳房子’。”
她拿起树枝,在空地上重新画了标准的房子格子,然后在每个格子里写上一个刚刚在课本里看到的生字。
“规则很简单,跳格子的时候,要念出格子里的字,念对了才能跳过去,念错了就换人。”
她简单地解释了一下。
这个新鲜玩法让孩子们愣了一下,随即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
毕竟,纯粹的玩耍和这种带着“学习”任务的游戏,对他们来说很新奇。
狗娃怯生生地指着第一个格子里的“水”字,小声说:“……水。”
“对!
真棒!
跳过来!”
林知意立刻给予鼓励。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其他孩子也跃跃欲试。
一时间,老槐树下响起了孩子们参差不齐的认字声和跳跃的身影。
林知意在一旁耐心地纠正、提示、鼓励,气氛竟然意外地融洽。
她悄悄观察着,发现狗娃其实很聪明,很多字都认识,只是缺乏自信。
而其他孩子在这种游戏化的学习中,注意力也格外集中。
这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和方法是对的。
玩了大约半小时,孩子们的兴趣依然很高。
林知意觉得时机差不多了,便准备结束,想顺势问问狗娃在学校的情况。
就在这时,一个尖锐的声音打破了和谐的气氛:“林知意!
你拉着我家狗娃干什么?!
你是不是又想骗他什么东西?
离我儿子远点!”
林知意抬头,只见一个面色憔悴、挽着袖子的妇人急匆匆地跑来,一把将狗娃拽到自己身后,像护崽的母鸡一样,充满敌意地瞪着她。
这正是狗娃的母亲,李寡妇。
她的眼神里,充满了对林知意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和防备。
刚刚因为游戏而建立起的一点点微小的联系和好感,在这一刻,荡然无存。
林知意张了张嘴,想解释,却发现语言在此刻如此苍白。
李寡妇根本不给她机会,狠狠剜了她一眼,拉着不断回头的狗娃,快步离开了。
老槐树下,又只剩下林知意一个人。
晨风吹过,带来一丝凉意。
她看着妇人远去的背影,和孩子们散去后空荡荡的场地,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扭转口碑和命运的道路,远比自己想象的要漫长和艰难。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