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后,林宇跟着陈芳去清和县调研“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清和县是江门市下辖的县,离市区一个半小时车程。
早上八点,林宇和陈芳坐在发改委的公务车里,司机老周开着车,收音机里放着本地新闻,正说“城东新区规划方案进入最后论证阶段”,陈芳突然伸手把收音机关了,嘴里嘟囔着:“这新闻有啥好听的。”
林宇看了她一眼,没说话。
上次陈芳说“别聊城东新区”,他记在了心里。
“小林,到了清和县,少说话,多记笔记。”
陈芳靠在椅背上,从包里拿出小镜子补了点口红,“县发改局的刘局长是王书记的老部下,咱们今天看的‘样板企业’,是宏远集团的子公司——宏远集团你知道吧?
王书记的侄子王浩开的,江门最大的地产商,现在也搞制造业了。”
林宇心里一动——宏远集团他在报到前查过,确实是江门的龙头企业,但主要业务是房地产,怎么突然做制造业了?
他想问,又想起陈芳之前的叮嘱,把话咽了回去,拿出笔记本,写下“宏远集团——王浩——王书记”几个字,画了个问号。
十点多,车到了清和县发改局。
刘局长西十多岁,身材微胖,脸上堆着笑,老远就迎了上来:“陈科长,林科员,一路辛苦!”
他握着陈芳的手,热情得有点过分,跟林宇握手的时候,只碰了下指尖,眼神扫过他的笔记本,又很快移开。
“刘局客气了,我们就是来学习的。”
陈芳笑着说,语气熟稔得像老朋友。
“先去企业看看!”
刘局长拍了下手,“咱们清和县的中小企业,就数‘宏远精密制造’做得最好,融资问题解决得特别好,是典型!”
宏远精密制造的厂区在清和县开发区,大门气派,门口挂着“江门市重点中小企业清和县纳税大户”的牌子。
走进车间,机器轰鸣,工人们穿着统一的蓝色工装,动作整齐划一。
刘局长指着一条生产线,声音洪亮:“你看,这条生产线是今年刚引进的,花了800万,银行贷款批得特别快——咱们县的银行对优质企业,那是大力支持!”
一个穿西装的男人走过来,是厂长,递过来厚厚的宣传册:“我们厂现在有员工300多人,年产值5000万,去年还获得了‘江门市科技创新奖’,银行给我们的授信额度有2000万,融资根本不是问题!”
林宇跟着他们走,手里的笔记本记了满满一页,可心里却越来越虚——他学的是公共管理,对企业运营多少有点了解,这个“宏远精密制造”的车间虽然看着热闹,但工人的眼神大多涣散,生产线旁边的原料堆得乱七八糟,不像“重点企业”该有的样子。
“刘局,咱们能去其他企业看看吗?
比如郊区的小厂?”
林宇忍不住开口。
刘局长的笑顿了一下,看了陈芳一眼,陈芳赶紧打圆场:“小林是新来的,对基层情况不熟,想多了解点。
不过刘局,咱们今天的行程不是安排好了吗?
看完宏远,就去县局开座谈会。”
“对对对,行程安排好了。”
刘局长赶紧附和,“郊区的小厂都差不多,规模小,没什么代表性。
宏远是咱们的标杆,看它就行。”
林宇还想说什么,陈芳悄悄拉了下他的胳膊,眼神里带着警告。
他把话咽了回去,手里的笔却停住了——这哪里是“调研”,分明是“走过场”。
中午在县局食堂吃饭,刘局长陪着,席间不停给陈芳敬酒,说的都是“王书记最近身体怎么样宏远的项目还请陈科长多关照”之类的话。
林宇没怎么说话,低头扒着饭,耳朵却没闲着——他听出刘局长和陈芳的对话里,反复提到“城东新区”,说“宏远想拿下那块地还得王书记点头”。
下午的座谈会,县发改局的人念了半个小时的报告,全是“成绩”:“我县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帮助20家企业解决融资问题无一家企业因资金链断裂倒闭”。
林宇看着报告上的数据,想起早上在宏远精密制造看到的场景,手指在笔记本上轻轻敲着——这些数据,到底有多少“水分”?
座谈会快结束的时候,林宇借口去洗手间,偷偷溜出了县局大楼。
他打开手机地图,搜了下“清和县郊区 中小企业”,找到一个离得最近的“鑫源五金厂”,打了个车过去。
鑫源五金厂在郊区的一条小路边,门口没有牌子,只有一个生锈的铁门,推开一条缝,能看到里面堆着的废铁。
林宇走进去,一个穿着沾满油污的工作服的男人迎了上来,警惕地问:“你找谁?”
“我是市发改委的,来调研中小企业融资情况。”
林宇拿出工作证,“能跟你聊聊吗?”
男人愣了下,把他拉进旁边的小办公室——说是办公室,其实就是个简易棚子,里面摆着一张旧桌子,两把椅子,墙上贴满了催款单。
“同志,你可算来了!”
男人的声音有点哽咽,他叫张建军,是鑫源五金厂的老板,“我这厂开了十年了,去年疫情后就撑不住了,想贷50万买原料,跑了三家银行,都被拒了——说我没抵押,规模小,风险大。”
林宇看着桌上的账本,上面记着密密麻麻的支出:房租、工资、原料费,收入却寥寥无几。
“你没找县发改局帮忙吗?”
“找了!”
张建军苦笑,“刘局长说‘会帮我协调’,可协调了三个月,一点消息都没有。
后来我才知道,县局的人都帮宏远那种大企业忙,像我们这种小厂,没人管。”
他指着窗外的废铁堆,“再贷不到款,我这厂就得关门,二十多个工人,都是附近的农民,他们就没饭吃了。”
林宇拿出手机,想拍几张照片,刚举起手机,就听见身后传来陈芳的声音:“小林,你在这儿干什么?”
林宇回头,看见陈芳和刘局长站在门口,脸色都不太好。
“陈姐,我就是想看看小厂的情况……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
陈芳走过来,把他的手机按下去,“刘局都说了,小厂没代表性,你还跑过来!
这些数据能报上去吗?
报上去,就是打清和县的脸,也是打王书记的脸!”
刘局长的脸色沉了下来:“林科员,我看你是新来的,就不跟你计较了。
赶紧跟我们回去,别在这儿添乱。”
林宇看着张建军失望的眼神,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着,难受得慌。
他想说“这是事实”,可话到嘴边,却被陈芳拉着胳膊往外走。
回去的路上,车里没人说话。
快到市区的时候,陈芳突然开口:“小林,我知道你想办实事,但在这儿,‘事实’有时候不重要,‘听话’才重要。
你要是想在发改委待下去,就得学会装糊涂。”
林宇没说话,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树影。
他想起早上在宏远精密制造看到的宣传册,上面写着“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共建和谐江门”,觉得有点讽刺。
回到发改委,林宇去档案室还调研用的资料。
档案室在西楼,很小,只有一个老科员在值班,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正整理旧文件。
“小伙子,新来的?”
老科员抬头看了他一眼,声音沙哑。
“您好,我是林宇,综合规划科的。”
“哦,林宇啊。”
老科员点点头,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用牛皮纸袋包着,偷偷塞给林宇,“这个,你拿着,以后可能用得上。”
林宇愣了下,接过纸袋,感觉里面是份报告。
“大爷,这是……别问。”
老科员摆摆手,压低声音,“这是2018年的《西区化工园区环评报告》,原件——后来报上去的版本,被改了。
你自己留着,别让别人知道。”
林宇握紧了手里的纸袋,心里咯噔一下——西区化工园区,就是上次王鹏做报告的那个园区,也是王书记当年主导引进的项目。
他看着老科员的脸,那双浑浊的眼睛里,似乎藏着很多没说出口的话。
“大爷,您贵姓?”
“姓郑,退休了,过来帮忙的。”
老郑笑了笑,“以后有啥要查的旧文件,来找我。”
林宇拿着纸袋,走出档案室,脚步有点沉。
他回到自己的工位,把纸袋放进抽屉最里面,锁了起来。
窗外的天己经黑了,办公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台灯的光打在笔记本上,上面写着“宏远精密制造——水分?”
“鑫源五金厂——融资难老郑——环评报告(被改)”。
林宇叹了口气,拿出手机,给赵伟发了条微信:“西区化工园区的环评报告,你能查到原件吗?”
过了一会儿,赵伟回过来:“查那个干什么?
那是王书记的项目,敏感得很。
你刚去,别瞎碰。”
林宇看着屏幕,手指停在键盘上,迟迟没动。
他想起张建军的脸,想起老郑塞给他文件时的眼神,想起自己来江门时的初心。
他轻轻按下键盘,回了句:“我就是想知道,真相是什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