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灵气?
一种待观测的能量粒子!
夜幕笼罩青云宗,简陋的木屋内,林振盘膝坐在硬板床上,指尖捏着那枚下品灵石。
灵石触手温润,内部仿佛有氤氲流光缓缓转动。
根据记忆,修士通过特定功法,引导灵石中的灵气入体,冲刷经脉,凝练成自身灵力。
但“感悟”、“心意相通”这类模糊的词汇,让林振感到不适。
他需要的是定义、观测和量化。
“假设一:灵气是一种存在于高维度的能量粒子,暂称‘灵子’。”
“假设二:灵子可与特定结构的物质(如灵石、生物细胞)发生相互作用。”
“假设三:修炼过程,是生命体提高对灵子的操控能力和自身能量层级的过程。”
他将灵石贴在眉心——这是记忆中最敏感的感知区域——同时摒弃所有玄之又玄的“感悟”,开始以意念进行引导,更像是在发射一组特定的探测波束。
起初,只有一片混沌。
他没有急躁,开始引入变量。
· 变量A:呼吸频率。
从记忆中的法诀频率,到根据自身肺活量优化的平缓深长呼吸。
· 变量B:精神专注度。
不是空泛的“静心”,而是将意识聚焦于眉心一点,想象一个高精度的能量接收器。
· 变量C:环境干扰。
忽略虫鸣风声,将其视为背景噪音。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忽然,一丝极其微弱的、清凉的流动感,从灵石接触点传来,试图沿着某种路径向体内渗透。
“捕捉到信号!”
林振精神一振,立刻全力记录此刻的所有状态参数。
但那股流动感转瞬即逝,难以维持。
“信号强度过低,稳定性差。
可能原因:接收器(自身)灵敏度不足,或引导波束(意念)频率不匹配。”
他改变策略,不再试图强力引导,而是像调节无线电波一样,细微地调整着自己的精神波动频率,同时用那丝微弱的灵力在体内构建一个临时的、简单的循环通路,试图形成“共振”。
一次,两次,十次…终于,在某个特定的频率下,那丝清凉感再次出现,并且变得稳定了许多,如同涓涓细流,开始缓慢而持续地注入他构建的临时循环中。
“频率α,确认有效。
能量流强度β,稳定性γ…” 他在心中默默记录。
随着灵气流入,他清晰地“看”到(更多是一种内感知),这能量流在流经昨日受损的经脉时,竟然在缓缓修复那些细微的裂痕!
“灵气具备促进细胞再生、修复组织损伤的功能。
其生物学应用前景广阔…”他立刻分出一部分心神,开始内视观察这个过程。
灵气仿佛无形的修复纳米机器人,精确地作用于受损部位,效率远超他认知中的任何生物技术。
“不可思议…这种能量似乎本身就蕴含着极高的‘信息’和‘秩序’。”
几个周天循环后,那枚下品灵石的光芒黯淡了一丝,而林振不仅感觉身体疲惫尽去,经脉隐隐拓宽了一丝,体内那缕灵力也壮大了少许,控制起来更为得心应手。
他结束修炼,睁开眼,眸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
第一次针对“灵气”的受控观测实验,成功!
虽然数据还很粗糙,但证明了这个世界的基础能量是可被观测、理解和利用的。
这为他后续的所有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拿起木炭,在墙上新增了一个区域:灵子假说 - 实验记录· 日期: 异界第一日(夜)· 实验目标: 观测灵气(灵子)吸收过程· 观测结果: 成功捕捉能量流,频率α,具备修复、强化生物组织特性。
· 待验证: 灵子粒子性/波动性,不同属性灵子差异,与物质相互作用详细机制。
科学探索的第一步,往往始于一次成功的观测。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