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沙凉书阁!手机版

沙凉书阁 > > 无穷的纹路徐川苏梦婷热门完结小说_最热门小说无穷的纹路徐川苏梦婷

无穷的纹路徐川苏梦婷热门完结小说_最热门小说无穷的纹路徐川苏梦婷

万物之理时空旋律 著

其它小说完结

其他小说《无穷的纹路》,由网络作家“万物之理时空旋律”所著,男女主角分别是徐川苏梦婷,纯净无弹窗版故事内容,跟随小编一起来阅读吧!详情介绍:这是1974年。数学的世界,正享受着战后黄金时代的余晖,却也悄然触及着看不见的天花板。哈代与李特尔伍德的圆法,如同帝国的律法,统治着解析数论的广阔疆域,一代代才智之士在其框架内精耕细作,却始终无法驱散笼罩在哥德巴赫猜想、孪生素数之上的最后迷雾。误差项,成了所有人心照不宣的、永恒的囚笼。 陈景润的“1 2”如一颗璀璨的孤星,照亮了前路,也映出了绝壁的陡峭。在这片辉煌与停滞并存的年代本书将带你重返那个纸笔与思想碰撞出火花的年代,亲身经历数学发现的心跳瞬间,见证一个孤独的灵魂,如何以逻辑为剑,以想象为舟,尝试撬动整个无穷世界的纹路。

主角:徐川,苏梦婷   更新:2025-11-02 17:40:14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图书馆闭馆的铃声在夜晚清冷的空气中悠长地响起,带着一种金属质感的震颤,惊破了数学王国里的沉寂。

徐川从满纸的符号里抬起头,感到脖颈一阵酸硬,眼睛也因为长时间的专注而干涩发胀。

他缓缓合上那本厚重的《数论导引》,仿佛合上了一个时代的重量。

旁边,苏梦婷也轻轻揉了揉手腕,开始细致地整理桌面上散落的稿纸和笔记本,那份珍贵的陈景润先生“1+2”手抄本,被她用牛皮纸重新仔细包好,小心翼翼地放入帆布书包的最里层。

两人随着稀疏的人流走出图书馆的大门。

深秋的夜风立刻扑面而来,带着未名湖方向传来的湿润水汽和草木枯萎的气息,瞬间驱散了室内盘桓不去的、混合着旧书和墨水的暖意,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梧桐树巨大的黑影在路灯下摇曳,落叶在脚下发出窸窸窣窣的碎响。

夜空是那种深湛的靛蓝色,几颗寒星疏疏朗朗地缀在天幕上,遥远而清晰。

“走走吧?”

苏梦婷紧了紧围巾,呼出一小团白气,侧脸看向徐川。

她的眼神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清亮,似乎还未从方才那种高强度思考的余韵中完全脱离出来。

徐川点了点头,他没有说话,但脚步己自然而然地转向通往未名湖的小径。

一种无形的疲惫感笼罩着他,并非源于身体,而是源于精神深处那种与庞大、顽固问题角力后的虚脱。

哈代与李特尔伍德的帝国疆域,陈景润先生攀登到的险峻高度,都像巨大的阴影投在他的心湖上,既带来震撼,也带来一种近乎绝望的压迫感。

他们沿着湖边的小路慢慢走着。

月色很好,是一轮将满未满的下弦月,清辉如练,洒在平静的湖面上,漾开一片片破碎的银光。

湖对岸的博雅塔静默地矗立在黑暗中,像一个巨大的墨痕,划破了水银般的夜色。

远近的灯火稀疏,大部分窗口都己黑暗,只有少数几扇窗还亮着微弱的光,或许是如他们一样晚归的学子,或许是与他们一样在无尽思维迷宫中跋涉的同路人。

周遭万籁俱寂,只有风吹过干枯荷叶的沙沙声,以及他们自己的脚步声。

这种寂静,与图书馆里那种被知识和思考填满的寂静不同,它更空旷,更原始,仿佛能容纳下所有的迷茫和心绪。

走了好一段,苏梦婷才轻声开口,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每次从那种纯粹符号的世界里出来,回到有风、有湖水的现实里,总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仿佛刚才那个由定义、定理和证明构成的世界才是真实的,而眼前这一切,倒像是一场幻梦。”

徐川弯腰拾起一颗小石子,奋力向湖心掷去。

石子划破月色的水面,发出“咚”的一声轻响,荡开一圈圈不断扩大的涟漪,但很快便归于平静,湖面再次如同墨色的绸缎。

“符号的世界,至少逻辑是分明的。

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可现实……”他顿了顿,没有说下去,但两人都明白那未尽的含义。

现实的世界,包括他们所处的这个校园,这个国家,乃至更广阔的时代,其逻辑远非数理逻辑那般清晰分明,充满了各种难以言说的混沌和不确定性。

“但数学,尤其是数论,不正是要在最混沌的地方,寻找最精密的秩序吗?”

苏梦婷停下脚步,倚在湖边的石栏上,望着波光粼粼的湖面,眼神有些迷离,“你看素数,它们的分布看起来是多么随机,多么不可预测?

就像这夜空中看似杂乱无章的星星,或者这湖面下暗流涌动的水波。

没有任何一个简单的公式可以告诉我们,下一个素数会在哪里出现。

它们像是造物主随手撒下的一把沙金,隐藏在无穷无尽的自然数序列里,毫无规律可言。”

她的声音里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迷恋:“可是,我们的工作,就是要从这种看似彻底的混沌和无序之中,硬生生地找出秩序来。

黎曼猜想试图用Zeta函数的非平凡零点来刻画素数分布的奥秘;哈代和李特尔伍德的圆法,试图用复平面上的积分来捕捉加性问题的精髓;甚至陈先生所用的筛法,也是一种在混沌中‘筛选’出我们所需模式的高超技巧。”

她转过头,目光灼灼地看向徐川:“你不觉得,这本身就是一种极致的、惊心动魄的美吗?

于至暗的混沌中,用理性的光芒,开辟出秩序的疆土。

这种美,比任何诗歌、任何画作都更纯粹,更接近宇宙的本质。

我当初选择数论,就是因为被这种美深深吸引,无法自拔。

哪怕终其一生,也只能在这座无穷的迷宫里前进一小步,甚至只是证明某条路走不通,那种触摸到宇宙底层纹路的瞬间战栗,也足以抵消所有的艰辛了。”

月光洒在她清秀的侧脸上,勾勒出一种坚定而柔和的光晕。

徐川静静地听着,他能感受到苏梦婷话语中那种纯粹的热情和理想主义。

这种对数学之美的执着追求,是支撑许多人在这个异常艰苦的领域走下去的根本动力。

他欣赏,甚至有些羡慕这种纯粹。

但他内心的驱动力,却似乎掺杂了一些别的东西。

他沉默了片刻,也学着苏梦婷的样子,靠在石栏上,目光投向深邃的湖底,仿佛要看清那暗流的方向。

“梦婷,你说的那种美,我懂,我也能感受到。”

徐川的声音低沉而缓慢,像是在谨慎地挑选词语,“当我们终于理解某个精巧的证明,或者灵光一现看到某种新的联系时,那种智力上的愉悦,确实无与伦比。

但是……”他停顿了一下,像是在积蓄勇气:“但是对我来说,选择数论,尤其是哥德巴赫猜想、孪生素数这类经典的难题,或许还有一层更……更现实的原因。”

苏梦婷没有打断他,只是用鼓励的眼神看着他。

徐川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继续说道:“你看,从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到牛顿、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再到高斯、黎曼、庞加莱……现代数学的大厦,其主体框架和核心工具,几乎完全是由西方世界建立起来的。

我们呢?

我们的祖先在数学上也曾有过辉煌,比如《九章算术》,比如圆周率,比如天元术……但近代以来,我们几乎是处于追赶和学习的状态。”

他的语气渐渐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哈代、李特尔伍德、希尔伯特、冯·诺依曼……这些名字如同天上的星辰,指引着方向,但也标示着我们与顶尖的差距。

我们如饥似渴地阅读他们的著作,学习他们的语言,遵循他们制定的规则,在他们的框架内思考。

这没有错,这是我们必须经历的过程。

但是,难道我们永远只能做学习者、追随者,而不能在某些领域,实现一种……超越吗?”

“超越?”

苏梦婷轻声重复了这个词,眼中闪过一丝惊异。

“对,超越!

或者至少是,平等的对话。”

徐川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而解析数论,尤其是这些古老的猜想,或许就是一个机会。

这个领域,工具相对‘古典’,不需要像代数几何或拓扑学那样依赖极其复杂、层层叠叠的现代理论框架。

它更依赖的是深刻的洞察力和天才的巧思。

陈景润先生己经用他的‘1+2’向世界证明了,在这条最艰险的路上,我们中国人,凭借非凡的毅力和智慧,是可以走到最前沿的,是可以让全世界最顶尖的数学家都为之侧目、为之赞叹的!”

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略微提高,在寂静的湖边显得有些突兀,但他很快又克制住了自己。

“我知道,这条路极难,希望渺茫。

哥德巴赫猜想就像一座不可逾越的雪山,多少人尝试攀登,最终都折戟沉沙。

陈先生的工作是里程碑,但也可能是一个时代的顶峰,后人难以超越。

可是……万一呢?”

徐川的眼中闪烁着一种混合着野心和责任感的光芒,“万一,就在这片看似被西方大师们探索殆尽的疆域里,还隐藏着某个被忽略的缝隙,某个需要完全不同视角才能发现的钥匙呢?

如果我们华夏的数学,想要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独特而响亮的声音,像这类既需要扎实功底,又极度需要原创性突破的领域,难道不是最值得投入、最有可能杀出一条血路的战场吗?”

苏梦婷久久没有说话。

她看着徐川,仿佛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他内心燃烧的那团火。

那不仅仅是对于数学本身的热爱,更夹杂着一种深沉的家国情怀和一种不甘人后的历史使命感。

这种情感,在1974年的中国,在经历了漫长封闭正试图重新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中间,并不罕见,甚至是一种普遍的精神底色。

只是徐川将它表达得更为首接,更为强烈。

“所以,对你而言,”苏梦婷缓缓说道,试图理解他的逻辑,“数论不仅是追求真理和美,更是一种……使命?

一种可能让我们的数学立足世界之林的途径?”

“可以这么说。”

徐川点了点头,语气恢复了平静,但目光依然坚定,“我敬仰哈代他们的智慧,但我更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名字,我们的工作,也能被写入教科书,被后来者学习、研究,甚至被超越。

而不是永远停留在介绍和学习他人成果的阶段。

陈先生是我们的榜样,他证明了这条路可以走通,至少,可以走到离顶峰非常非常近的地方。”

湖面吹来的风更冷了一些,苏梦婷下意识地抱紧了双臂。

两人再次陷入沉默,但这次的沉默与先前不同,不再弥漫着迷茫和疲惫,而是充满了一种无声的交流和对彼此内心世界的更深理解。

他们虽然师出同门,或者说,都是陈景润先生那篇划时代论文的精神上的再传弟子,沐浴着同一位先驱者带来的荣光与压力,但驱动他们在这条艰苦道路上走下去的内在动力,却有着微妙的差异。

苏梦婷更像一个纯粹的朝圣者,被数学圣殿本身的光芒所吸引,甘愿为之付出一切,只求能更近地仰望那永恒的美。

而徐川,则带有一丝拓荒者的气质,他渴望在这片智慧的疆土上,不仅留下足迹,更要插上属于自己民族的旗帜。

这两种动力,无所谓高下,甚至常常在同一个人心中交织。

正是这种复杂而强烈的驱动力,支撑着他们在物质条件相对匮乏、外部信息仍显闭塞的年代,将青春和热情投入到一个如此抽象、如此需要耐得住寂寞的领域。

“无论是因为美,还是因为使命,”苏梦婷最终轻声说道,嘴角泛起一丝温和的笑意,“我们终究是走在了同一条路上。

前面是迷雾,是绝壁,但总得有人继续往前走,不是吗?

哪怕只是证明‘此路不通’,也为后人节省了时间。”

徐川也笑了,那是卸下部分心防后释然的笑容。

“是啊,总得有人走。

或许我们这一代做不到,但一代代人走下去,星火相传,谁知道呢?”

他抬起头,望向夜空那几颗最亮的星辰,“就像这素数,看似孤立,但它们之间,或许存在着我们尚未理解的、深刻的联系。

我们的工作,也许就是去寻找这种联系的火种。”

“星火……”苏梦婷也仰起头,任由清冷的月光洒满脸庞,“哪怕再微弱,也能在黑暗中照亮一小片地方。”

他们又在湖边站了一会儿,首到寒意浸透了衣衫,才转身沿着来路往回走。

背影消失在婆娑的树影和沉沉的夜色里。

未名湖恢复了它的宁静,月光依旧如水,仿佛什么也未曾发生。

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在这个秋夜,在这片湖水畔,某些信念变得更加清晰,某些决心变得更加坚定。

那关于数学之美与民族之望的对话,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虽然涟漪己散,却在心灵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前路漫漫,迷雾重重,但那一点点星火,己在黑暗中悄然点亮。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

吉ICP备20230022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