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凉书阁 > > 飞过时间的海陈芳苏晓免费小说笔趣阁_完结小说免费阅读飞过时间的海陈芳苏晓
都市小说连载
现实情感《飞过时间的海》,由网络作家“爱徳大大”所著,男女主角分别是陈芳苏晓,纯净无弹窗版故事内容,跟随小编一起来阅读吧!详情介绍:故事主线围绕苏晓,陈芳展开的现实情感,家庭,现代小说《飞过时间的海》,由知名作家“爱徳大大”执笔,情节跌宕起伏,本站无弹窗,欢迎阅读!本书共计17168字,1章节,更新日期为2025-07-20 02:46:20。目前在本网 sjyso.com上完结。小说详情介绍:飞过时间的海
主角:陈芳,苏晓 更新:2025-07-20 05:18:55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第一章:离别七月的风,带着南方特有的潮热,裹挟着蝉鸣,吹拂着小城安宁的街道。
苏晓站在家门口那棵老槐树的浓荫下,脚下的青石板被阳光晒得微微发烫。她深吸一口气,
空气中弥漫着熟悉的花草香气和一丝难以言喻的、离别的涩意。客厅里传来窸窸窣窣的动静,
是母亲陈芳在最后一次检查她的行李箱。拉链开合的声音,衣物被按压的轻响,
还有那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都清晰地钻进苏晓的耳朵里。“晓晓,东西都收拾好了?
”母亲的声音从门内传来,一如既往的温和平静,
但苏晓还是敏锐地捕捉到了那平静水面下翻涌的暗流。“嗯,妈,都好了。
”苏晓转身走进客厅。不大的客厅整洁温馨,
此刻却被一个26寸的行李箱和几个鼓鼓囊囊的行李袋占据了大半空间。
陈芳正蹲在行李箱旁,手里拿着一件崭新的鹅黄色羊毛衫,仔细地叠着,
然后小心翼翼地塞进行李箱角落的空隙里。“妈,这个就不带了吧?
”苏晓看着那件厚实的毛衣,心里一阵发酸,“大城市有暖气,冬天没那么冷的。”“带着!
”陈芳的语气不容置疑,她用力按了按毛衣,确保它稳稳当当,“你从小就怕冷,
以前在学校冻得手脚冰凉回来,忘了?天气预报说那边冬天湿冷,比咱们这里难受多了。
这是妈新织的,用的好毛线,轻软又暖和。万一停暖气了,或者你加班晚回来路上冷,
都能穿。”她顿了顿,抬头看着女儿,眼神里有不容错辨的担忧,“别嫌妈啰嗦,
身体是自己的,冻坏了没人替你疼。”苏晓看着母亲花白的鬓角和眼角深刻的皱纹,
那些皱纹里仿佛刻满了她从小到大听过的无数句叮咛。她鼻尖猛地一酸,赶紧别过脸去,
假装整理背包带子。“知道了知道了,妈,我带着,肯定穿。
”她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轻松愉快,“您看您,比我还紧张。”陈芳站起身,
拍了拍膝盖上并不存在的灰尘,走到苏晓面前。她比女儿矮半个头,微微仰起脸,
仔细端详着苏晓,像是要把她的模样刻进心里。她的手抬起,
似乎想替女儿理一理额前被风吹乱的碎发,最终却只是轻轻落在她的肩膀上。
“一个人在外面,不比在家里。”陈芳的声音放得很轻,却字字清晰,“凡事多长个心眼。
工作要认真,但也要注意休息,别仗着年轻就拼命熬。该吃饭的时候要按时吃,别总点外卖,
不健康。钱不够花了就给家里说,别自己硬扛……”“铃铃铃——”电话铃声突兀地响起,
打断了她的话。是家里的座机。陈芳赶紧走过去接起:“喂?哦,王姐啊……对对,
晓晓今天下午的火车……嗯,去申城……哎呀,谢谢您挂念……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
去闯闯也好……是是是,我知道,
我会跟她说的……”听着母亲在电话里跟邻居王阿姨絮絮叨叨,
话语里满是对自己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担忧,苏晓眼眶里的热意再也忍不住,迅速聚集起来,
模糊了视线。她连忙低下头,假装被窗外的阳光晃了眼,用力眨了眨眼睛,
把那股湿意逼回去。“……您放心,我会经常打电话回来的……嗯嗯,好……谢谢王姐,
有空来家坐……”陈芳挂了电话,走回苏晓身边。苏晓已经调整好表情,
脸上挂着大大的笑容:“王阿姨消息可真灵通。”陈芳也笑了,
带着点无奈和释然:“街坊邻居都看着你长大的,能不关心吗?”她再次看着苏晓,
眼神里有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作一句重复了无数次的朴素话语:“记住妈的话,
在外面要好好的。累的时候,就回家。我们的家,永远给你留着门。
”这句话像一块温热的烙铁,瞬间烫在苏晓的心口,暖流伴随着尖锐的酸楚蔓延开来。
她再也维持不住笑容,嘴角微微颤抖,猛地张开手臂,紧紧抱住了母亲单薄的身体。
“妈……”她把脸埋在母亲带着淡淡皂角香的肩头,声音闷闷的,
“我知道……您别担心……我会好好的……”陈芳也紧紧回抱住女儿,手臂有些用力。
她拍着苏晓的背,像小时候哄她睡觉时那样,轻声道:“傻孩子,妈能不担心吗?
你从小到大,妈什么时候让你受过委屈?
现在你要一个人去那么远的地方……”她的声音也有些哽咽,
“妈就是……就是放不下心……”“妈……”苏晓抱得更紧了,眼泪终于无声地滑落,
渗进母亲的衣料里。她哽咽着说:“您也要好好的……按时吃饭,
腰疼就别老弯着干活……有什么事给我打电话……”“妈知道,妈知道。
”陈芳轻轻推开苏晓,抬手用粗糙却温柔的手指抹去女儿脸上的泪痕,自己的眼圈却也红了,
“不哭,这是好事,去追求你的梦想。妈高兴!就是……”她努力扬起一个笑容,
眼角却湿润着,“就是忍不住想多叮嘱几句。怕你……怕你照顾不好自己。”苏晓用力点头,
吸了吸鼻子,也扯出一个笑容:“您放心吧!您女儿多厉害啊!
肯定把自己养得白白胖胖的回来!那些叮嘱我都记着呢,一句不落,全放在这儿了!
”她指了指自己的心口。陈芳被她逗笑了,嗔怪地轻轻打了她一下:“净贫嘴!
谁要你白白胖胖,健健康康就行。”她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时间差不多了,该去车站了。
你爸……算了,他今天厂里有事走不开,别等他了。
”苏晓的父亲苏建国是个沉默寡言的工人,父女间的交流向来不多。
苏晓理解地点点头:“嗯,跟爸说一声,我到了就给他打电话。
”母女俩合力把沉重的行李箱和背包搬下楼。小城午后的阳光更加炽烈,
老槐树的叶子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像是在低语着离别的絮语。叫的出租车已经在巷口等着。
司机师傅是个热情的中年人,帮忙把行李塞进了后备箱。苏晓拉开车门,正准备坐进去,
陈芳又拉住了她。“对了,”陈芳从随身的旧布包里掏出一个鼓鼓囊囊的红色塑料袋,
不由分说地塞进苏晓怀里,“拿着,路上吃。”苏晓打开一看,里面是几个还温热的茶叶蛋,
一盒洗得干干净净的草莓,还有几个独立包装的面包和几瓶矿泉水。沉甸甸的,
是食物的重量,更是母亲沉甸甸的爱。“妈,车上都有卖的……”苏晓无奈地说,
心里却软得一塌糊涂。“外面的贵,哪有妈准备的好?”陈芳坚持道,“饿了就吃,别省着。
到了地方,安顿好了,赶紧给妈打个电话,报个平安。”“知道啦!”苏晓用力点头,
把塑料袋小心地抱在怀里。“还有,”陈芳最后又俯身靠近车窗,压低了声音,
目光里是掩饰不住的忧虑和不舍,“晓晓,一个人在外面,妈一个人……放不下,
真的放心不下。”她重复着电话里对邻居说过的话,此刻却带着更浓重的情感,
“好一点对自己,别委屈了自己,也别动不动就哭鼻子。遇到难处了,咬咬牙,苦点累点,
一切都会过去的。记住,不行就回来,家在这儿呢。
”苏晓看着母亲眼中深切的担忧和强忍的泪水,喉咙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只能用力地点头,
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她怕自己一开口,就会哭出声。“去吧,路上小心。”陈芳直起身,
挥了挥手,脸上努力维持着笑容,眼角的皱纹却像被泪水浸湿的宣纸,更深了。
出租车缓缓启动。苏晓透过车窗,看着母亲的身影渐渐变小。
她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碎花短袖衫,站在老槐树的斑驳光影下,
一直一直望着出租车离开的方向,直到车子拐过街角,再也看不见。苏晓终于忍不住,
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汹涌而出。她紧紧抱着怀里那个装着茶叶蛋和草莓的塑料袋,
仿佛抱着母亲最后的温度。车窗外的街景飞速倒退,
熟悉的店铺、熟悉的邻居、熟悉的一切都在离她远去。
耳边仿佛还清晰地回响着母亲那句带着哽咽的叮嘱: “苦点累点,一切都会过去的。
”离别的愁绪和对未来的迷茫交织在一起,沉甸甸地压在心头。申城,
那个象征着梦想与机遇的大都市,此刻在泪眼模糊中,显得那么遥远和陌生。
而身后那个温暖的小家,那个站在槐树下目送的身影,却像烙印一样,
深深印在了她生命的底色上。车窗外,七月的阳光依旧炽烈,苏晓的旅程,开始了。好的,
这是《飞过时间的海》第二章:漂泊。第二章:漂泊申城的空气,
带着一种苏晓从未感受过的味道。不是家乡花草泥土的清新,也不是夏日海风的咸腥,
而是一种混合着汽车尾气、钢筋水泥、以及无数陌生人气息的复杂味道。它涌入鼻腔,
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冰冷和疏离感。苏晓拖着沉重的行李箱,
走出人潮汹涌、声音鼎沸的火车站出口。巨大的穹顶之下,人流像被无形力量驱赶的蚁群,
向着四面八方奔涌。她站在出口处,有那么一瞬间的恍惚,巨大的茫然感将她淹没。
她下意识地握紧了行李箱的拉杆,仿佛那是连接着家乡、连接着母亲唯一的浮木。
按照手机地图的指示,她挤上了开往公司附近的地铁。车厢里人贴人,空气闷热浑浊。
陌生人的体温、呼吸、香水味、汗味混杂在一起,让她感到一阵窒息。她缩在一个角落,
努力护着自己的背包和那个装着茶叶蛋的塑料袋。车窗外的景象飞速掠过,
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如同冰冷的钢铁森林,反射着刺眼的白光,将天空切割成碎片。
一种巨大的渺小感和孤独感,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将她吞没。这就是她梦想的起点吗?
如此庞大,如此坚硬,如此……冷漠。接下来的几天,是兵荒马乱的安顿期。
租住的房子是老旧小区一个不足十平米的小单间,墙壁斑驳,家具陈旧,
窗外是另一栋同样老旧的楼房,光线昏暗。
她把母亲塞进来的那件鹅黄色毛衣小心翼翼地叠好,放在床头最显眼的位置。每当看到它,
就像看到母亲温暖的笑容,心里那点漂泊的寒意才稍稍驱散一些。工作很快展开,
节奏快得让她应接不暇。苏晓入职的是一家初创的文化传媒公司,氛围年轻但也充满高雅。
她作为内容助理,
写策划初稿、做会议记录、整理数据、帮前辈跑腿……每天都有无数个“紧急”任务砸下来,
电话、邮件、即时通讯软件的提示音此起彼伏,仿佛永远没有停歇的时候。“苏晓,
这份资料下班前整理好发我邮箱!” “小苏,昨天的会议记录尽快出来,总监下午要看!
” “晓晓,帮我订一下下周去京城的机票和酒店,要快!” “苏晓,
这个策划案的数据支撑不够,你再找找看!”主管林薇是个三十岁出头的干练女人,
妆容精致,语速飞快,走路带风。她对苏晓要求严格,甚至有些苛刻。
苏晓常常因为一些细节不够完美,或者反应不够迅速而遭到毫不留情的批评。
“这个排版格式是幼儿园水平吗?重做!” “这份报告逻辑混乱,重点在哪?再改!
” “效率!效率呢?一个简单的表格要弄这么久?” “不要你觉得!我要的是结果!
马上改好给我!”林薇的声音带着一种金属般的冷硬质感,每一次敲打在苏晓耳膜上,
都让她心头一紧。她只能低下头,咬着唇,飞快地说“好的,薇姐,马上改。
”她努力适应着,像一只被丢进湍急河流的雏鸟,拼命扑腾着翅膀,试图跟上汹涌的节奏。
她加班成了常态,常常是办公室里最后一个走的。窗外璀璨的城市灯火亮起,
透过狭小的窗户映在她疲惫的脸上。她独自坐在空荡荡的工位上,对着电脑屏幕,
手指机械地敲击着键盘,胃里因为晚饭还没来得及吃而隐隐作痛。这时,
深深的疲惫和孤单便会汹涌而至。她会下意识地看向手机,
屏幕上是她离家时和母亲在家门口老槐树下的合影。母亲的笑容那么温暖,眼神里满是慈爱。
“累的时候我很想你,想念家里爱的温馨……” 这句歌词无声地在心底响起。
家里的温馨是什么?是母亲做饭时厨房飘出的香气,是饭后一家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闲聊,
是窗外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是母亲那句带着嗔怪的“早点睡,别老看手机”……在这里,
只有冰冷的电脑屏幕、堆积的文件、主管挑剔的目光、和深夜窗外陌生的繁华。
她无比想念母亲的声音,想念那些曾经让她觉得有点烦的唠叨。“晓晓,天冷了记得加衣服,
别光顾着好看。” “工作再忙也要按时吃饭,别饿坏了胃。” “晚上别熬太晚,
对身体不好。” “钱不够就跟妈说,别亏待自己……”现在,
这些唠叨成了她心底最渴求的安慰。
“你的唠叨好想再听一句……” 她甚至能清晰地回忆起母亲说这些话时的语气和神情。
在这个孤独冰冷的异乡夜晚,这些记忆像一道暖流,短暂地熨帖着她被现实冻得僵硬的心。
日子在忙碌和疲惫中一天天过去。苏晓学会了更高效地处理工作,
学会了在主管的批评下迅速调整心态,
学会了自己对付一日三餐通常是便利店饭团或外卖,
也学会了在深夜独自走回出租屋的路上,望着被高楼切割得七零八落的月亮,
努力压下心头的酸涩。时间好像白驹过隙。转眼间,申城的第一场雪悄然而至。
没有家乡雪花的轻盈蓬松,申城的雪带着湿冷的寒意,落在皮肤上,
瞬间就化成了冰冷的水滴。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过,穿透了苏晓不算厚实的外套,
让她冷得瑟瑟发抖。公司暖气不足,坐在工位上的她手脚冰凉,打字的手指都有些僵硬。
下班后走在湿滑冰冷的街道上,寒风卷着雪花直往脖子里钻,冻得她直缩脖子。
她裹紧了围巾,却还是觉得那股寒意是从骨头缝里钻出来的。这天晚上回到冰冷的出租屋,
苏晓冻得嘴唇都有些发紫。她冲了个热水澡,蜷缩在并不算暖和的被子里,
还是觉得冷意难消。她拿出手机,看着屏幕上显示着家乡的温度——比申城还要低几度,
但她知道,家里的暖气一定很足。就在这时,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视频电话。
苏晓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不那么颤抖,然后接通了视频。“妈。
”她挤出笑容。视频那头的陈芳,穿着居家的厚实毛衣,背景是家里温暖明亮的客厅。
她一眼就看到了女儿苍白的脸色和被冻得通红的鼻尖。“晓晓!
”陈芳的声音立刻充满了焦急,“怎么脸色这么差?是不是冻着了?申城下雪了吧?
我看天气预报了!”“嗯,下了点小雪,还好。”苏晓故作轻松。“什么还好!”陈芳急了,
“你这孩子,是不是又没好好穿衣服?妈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冷了就加衣服,别硬撑着!
你看你,脸都冻白了!你上次带去的厚外套呢?羽绒服呢?穿上啊!”苏晓心里一暖,
母亲的唠叨此刻听起来如同天籁。她忍不住吸了吸鼻子:“穿了,妈,今天穿了的。
就是风特别大,湿冷湿冷的,感觉穿再多都透风。”“湿冷最伤人了!”陈芳眉头紧锁,
“你等着!妈前两天给你寄了个包裹,算算时间今天应该到了!你收到没?”“包裹?
”苏晓一愣,她这几天忙得昏天暗地,根本没留意快递信息。“对啊!
你快去看看门口快递柜或者物业有没有!是个红色的袋子!”陈芳催促道。
苏晓裹着被子下床,打开门,果然在楼下的快递柜里找到了一个沉甸甸的红色编织袋包裹。
她费力地把它提上楼,在母亲的视频“监督”下拆开。最上面是一个塑料袋,
里面装着几包她从小就爱吃的家乡零食:花生糖、芝麻糕。零食下面,
是一件叠得整整齐齐的——深蓝色的毛衣。不是商场买的款式,
而是母亲亲手织的那种特有的、厚实又柔软的款式。针脚细密均匀,
领口和袖口都织了好看的麻花花样。苏晓的心猛地一颤,鼻子瞬间就酸了。她拿起毛衣,
紧紧抱在怀里。一股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是家里阳光晒过的味道,
是母亲身上淡淡的皂角香,还有一种……专属于“家”的、难以言喻的温暖气息。
“妈……您又熬夜给我织毛衣了?”苏晓的声音带着哽咽。
她想起临行前那件鹅黄色的新毛衣,母亲一定是觉得不够厚,又赶织了这件更厚实的。
“哪能熬夜,闲着也是闲着。”陈芳在视频那头笑着,眼里却满是心疼,“快穿上试试!
妈特意织厚了点,用的羊绒线,轻还暖和。申城那湿冷天,穿这个正好,挡风!
”苏晓立刻把还带着快递寒意的毛衣套在了身上。瞬间,一股暖流包裹了她。
这暖流不仅来自厚实的毛线,更来自那融入一针一线、跨越千里而来的母爱。
毛衣大小正合适,领口服帖地护着脖颈,隔绝了从门缝钻进来的寒意。
“你织的毛衣那么温暖……” 这句歌词在她心底激荡,带着滚烫的温度。“暖和吗?
”陈芳紧张地问。“嗯!特别暖和!”苏晓用力点头,声音带着浓重的鼻音,
她扯起一个发自内心的、带着泪光的笑容,“妈,谢谢您!真的一点都不冷了!
”陈芳看着女儿裹在深蓝色毛衣里终于显得红润了些的脸,长长舒了口气:“暖和就好,
暖和就好。下雪了穿暖一点,冬天来了,可千万别冻着。”“知道了,妈。
”苏晓摩挲着毛衣柔软的袖子,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爱意。母女俩又聊了一会儿家常。
陈芳反复叮嘱她要注意保暖,按时吃饭,工作别太累。苏晓一一应着,听着母亲熟悉的声音,
感受着身上毛衣带来的暖意,漂泊数月来积累的疲惫和孤单,仿佛被这温暖融化了不少。
临挂电话前,看着视频里母亲关切的脸庞,苏晓心中涌动的情感再也抑制不住。她轻声地,
却又无比清晰地对着屏幕说:“妈,现在好想你……我爱你妈妈。”电话那头,
陈芳显然愣住了。女儿从小性格内敛,很少这样直接表达情感。随即,
苏晓看到母亲的眼眶迅速红了,嘴角却高高扬起,
那是一种无法言喻的、混杂着惊喜、感动和浓浓欣慰的笑容,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傻丫头……”陈芳的声音带着明显的颤抖,她抬手擦了擦眼角,
“妈知道……妈也好想你……在外面好好的,妈就放心了。”挂了电话,
苏晓久久地坐在床边,身上穿着母亲新织的深蓝色毛衣。屋子里依然冰冷,
窗外的霓虹灯依然闪烁,风雪依然在呼啸。但她的心口,
却因为那件毛衣和那句脱口而出的“我爱你”,被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的温暖充盈着。
这份来自家的温暖,是她在这座冰冷城市里,抵御漂泊寒意的、最坚硬的铠甲。然而,
这温暖也让她更加清晰地意识到,想念变成了长长的距离。这距离,是地图上冰冷的公里数,
是电话线两端无法触及的体温,是母亲在温暖客厅里独自担忧的眼神,
也是她在异乡深夜穿着毛衣时,心底那一声悠长而酸楚的叹息。漂泊的路,才刚刚开始。
梦想的果实还遥不可及,但至少这一刻,母亲的爱,为她在这钢铁森林里,
点燃了一簇微小却足以支撑她走下去的灯火。第三章:成长与挣扎申城的春天短暂得像个梦,
转眼间便淹没在初夏的炙热里。苏晓身上的那件深蓝色毛衣被仔细叠好,收进了衣柜深处,
就像一份珍藏起来的温暖记忆。时间,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
以一种近乎残酷的速度向前飞驰。
苏晓不再是当初那个站在火车站茫然四顾、手足无措的新人了。她在高压的磨砺下,
像一块粗糙的石头,渐渐被冲刷出一些棱角和光泽。她在公司里站稳了脚跟。
对工作流程烂熟于心,处理起各种“紧急”任务也从容了不少,
甚至能开始独立负责一些小型的项目策划。主管林薇对她的态度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批评依然存在,但语气中少了几分当初的急躁和不耐烦,
偶尔甚至会有一两句算不上表扬的肯定:“这次的数据抓取做得不错,效率有提升。
”“这个活动执行的细节考虑得还算周到。”“苏晓,可以啊,薇姐最近对你脸色好看多了。
”午休时,邻桌的同事兼好友赵乐乐咬着吸管,小声对她说。
赵乐乐是比苏晓早半年入职的本地姑娘,性格开朗直爽,
是苏晓在这座城市里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苏晓苦笑了一下,端起杯子喝了口水:“哪里,
是挨骂挨多了,脸皮厚了。”只有她自己知道,这所谓的“站稳脚跟”背后,
是无数个加班到深夜的疲惫,是反复修改方案到眼花的煎熬,
是硬生生吞下委屈后强挤出来的笑容。是的,委屈。职场的路从来不是坦途。就在上个月,
她负责对接的一个小型品牌推广项目,前期沟通、方案策划、执行细节几乎都是她一手包办。
项目最终落地效果超出预期,客户反馈良好。苏晓满心期待能在月度会议上得到一些认可,
哪怕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然而,当项目总监张哲在会上总结时,
功劳却完全归在了他亲自带的一个资深策划名下,只字未提苏晓的付出。苏晓坐在下面,
听着张哲侃侃而谈“团队协作”和“指导有方”,感觉像被兜头浇了一盆冷水,
心一点点沉下去,指尖都有些发凉。会后,苏晓试图去找林薇说明情况。
林薇刚从总监办公室出来,脸色不太好看,看到苏晓,只是疲惫地摆摆手:“苏晓,
这次就算了。张总监刚来,需要业绩支撑,你资历还浅,以后有的是机会。
别太计较一时得失。”她顿了顿,看着苏晓明显委屈和不甘的表情,又补充了一句,
“职场就是这样,别委屈,别哭泣。 把眼光放长远点。”“别委屈,别哭泣。
”这五个字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了巨大的涟漪。苏晓猛地怔住,这不是林薇的话,
这是母亲陈芳的话!在她离家前,在她每次打电话抱怨时,
母亲总会用那温柔却坚定的语气说:“晓晓,在外面工作,别委屈了自己,
也别动不动就哭鼻子。”一股强烈的酸涩瞬间冲上鼻尖。她不是为了总监抢功而委屈,
她是为这份付出被无视的无力感而委屈。她不是为了林薇的息事宁人而委屈,
她是为自己此刻因为这句熟悉的话而差点失控落泪感到委屈。她死死咬住下唇内侧,
把即将涌出的泪水狠狠逼了回去。是啊,哭有什么用呢?除了显得自己更软弱。
她深吸一口气,对林薇点点头:“知道了,薇姐。我明白了。”她没有再争辩,
转身回到了自己的工位。手指因为用力而有些泛白,她打开电脑,
强迫自己投入到下一个任务中去。“别委屈,别哭泣。” 母亲的声音在脑海里反复回响,
带着一种奇异的力量,支撑着她没有当场崩溃。她把这份委屈和挫败感,连同那句母亲的话,
一起深深压在了心底。她学会了“不计较”,也学会了更冷静地看待职场的规则和残酷。
挫折并非只有一次。有时是合作方临时变卦,
让前期的努力付之东流;有时是辛苦做出的方案被批得一文不值;有时候明明不是自己的错,
却要承担连带责任。每一次,都像一根小刺,扎在心上,积累着疲惫和压力。
在一个项目因不可抗力最终流产的下午,苏晓感到前所未有的沮丧。所有的努力化为泡影,
还要面对客户的不满和内部的问责。她借口去洗手间,躲进了楼梯间的角落。
狭小的空间里只有应急灯发出惨白的光。她靠在冰冷的墙壁上,终于忍不住,
眼泪无声地汹涌而出。几个月的压力、委屈、疲惫在这一刻找到了宣泄口。她没有哭出声,
只是任由泪水肆意流淌。肩膀因为压抑的抽泣而微微颤抖。不知过了多久,
楼梯间的门被轻轻推开。赵乐乐探进头来,看到苏晓的样子,什么也没问,只是叹了口气,
走过来轻轻抱住她,拍着她的背:“没事的,晓晓,没事的……一个项目而已,别往心里去。
我们都尽力了。”朋友的拥抱和安慰像一剂温热的良药。苏晓靠在乐乐的肩膀上,
情绪渐渐平复。她感激乐乐的陪伴,这份在异乡的友情弥足珍贵。然而,在心底最深处,
在那个被委屈和疲惫填满的角落,她无比清晰地意识到——此刻,她最最想念的,是母亲。
如果是母亲在这里,她会怎么做?她一定不会说什么“职场规则”、“利益权衡”,
她只会心疼地摸摸她的头,用那双温暖粗糙的手擦掉她的眼泪,
然后说:“我的晓晓受委屈了……没事,回家妈给你做好吃的!咱不干了!
”**累的时候我很想你……** 想念那无条件的包容和庇护。朋友的安慰固然温暖,
但终究代替不了母亲那源自血脉的、最本能的疼惜。赵乐乐陪苏晓在楼梯间待了很久,
直到她情绪彻底稳定下来。乐乐讲了些公司里无关紧要的八卦,试图转移她的注意力。
苏晓听着,努力挤出一丝笑容回应,但心里的那份深沉的思念,却如影随形。
日子在挣扎与成长中继续。苏晓学会了更高效地工作,学会了在挫折后迅速调整,
学会了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护自己。她开始有了一点积蓄,偶尔也能和乐乐出去吃顿好的,
看场电影,体验这座城市的繁华。她似乎正在努力融入这里,
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都市白领”。然而,时间,这最无情的雕刻师,从未停止它的脚步。
一次周末的例行视频通话。屏幕那头的母亲陈芳,笑容依旧温暖。
她兴致勃勃地给苏晓看她阳台新种的几盆花,絮叨着邻居的家长里短,
网友评论
资讯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