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凉书阁 > > 千金归来我继承了乡下外婆的绣坊佚名佚名完本热门小说_小说完结版千金归来我继承了乡下外婆的绣坊(佚名佚名)
言情小说连载
现代言情《千金归来我继承了乡下外婆的绣坊》是作者“千秋月琪琪”诚意出品的一部燃情之作,佚名佚名两位主角之间虐恋情深的爱情故事值得细细品读,主要讲述的是:由知名作家“千秋月琪琪”创作,《千金归来我继承了乡下外婆的绣坊》的主要角色为千秋月琪琪,属于现代言情,大女主,爽文,逆袭,无限流小说,情节紧张刺激,本站无广告干扰,欢迎阅读!本书共计13142字,1章节,更新日期为2025-07-19 20:08:40。目前在本网 sjyso.com上完结。小说详情介绍:千金归来我继承了乡下外婆的绣坊
主角:佚名 更新:2025-07-19 20:17:30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十八岁生日宴的第二天,我持续了十八年的梦,被我名义上的母亲,秦夫人赵文佩,
亲手戳破了。她坐在客厅那张从意大利定制的丝绒沙发上,姿态一如既往地优雅,
但递给我那份亲子鉴定报告时,指尖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如释重负的颤抖。“苏念,
你是个好孩子。但你,毕竟不是我们的亲生女儿。”她的声音很轻,像一片羽毛,
却在我心里砸出了一个深坑。我低头看着那份报告,白纸黑字,
清晰地宣告着我与这个家毫无血缘关系。我叫苏念,随的是我乡下外婆的姓,十八年前,
在医院里被抱错,从此,我成了秦家的“千金”秦念,而秦家真正的女儿,
却在另一个普通家庭里长大。客厅的水晶吊灯折射出冰冷的光,照在我身上,
让我感觉自己像一个被聚光灯捕捉到的、滑稽的小偷。就在这时,门开了。
我的“父亲”秦振邦,领着一个女孩走了进来。那女孩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连衣裙,
眉眼间却与赵文佩有七分相似,怯生生的,像一只受惊的小鹿。她就是秦可人,
这个家真正的血脉。“爸,妈。”秦可人轻声唤道,声音里带着一丝讨好和不安。
赵文佩的身体瞬间僵直,随即,她几乎是踉跄着冲过去,一把将秦可人搂在怀里,
眼泪决堤而下。“我的女儿……我的可人……妈妈终于找到你了!”秦振邦也红了眼眶,
他看着秦可人,目光里满是失而复得的珍爱与疼惜。我站在这场感天动地的重逢里,
像一个局外人,一个多余的错误。十八年来,他们教我弹琴、学画、练习马术,
把我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名媛,我以为那是爱。直到今天我才明白,
他们只是在为一个不属于我的身份,精心雕琢一件替代品。如今,真品归位,我这件赝品,
自然就失去了所有价值。秦可人被赵文佩牵着,小心翼翼地打量着我,
她的目光扫过我身上那件高定礼服裙,眼中闪过一丝自卑,
但更多的是一种难以掩饰的、对即将拥有这一切的渴望。“姐姐……”她怯生生地叫我。
这一声“姐姐”,像一根针,扎在我心上。我不是姐姐,我是一个鸠占鹊巢了十八年的小偷。
晚饭时,气氛诡异而沉重。赵文佩不停地给秦可人夹菜,嘘寒问暖,弥补着十八年的亏欠。
而我面前的骨瓷餐盘,空空如也。秦振邦清了清嗓子,终于把话题引到了我身上。“念念啊,
”他换回了这个稍显疏远的称呼,“你看,可人刚回来,家里房间可能不太够。
我们商量了一下,打算在外面给你买一套公寓,再给你一笔钱,足够你下半辈子衣食无忧了。
也算……我们对你这么多年的补偿。”他的语气,像是在处理一笔交易,冷静,且不容置喙。
我握着银质的刀叉,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我看着他们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画面,
忽然觉得无比讽刺。我没有哭,也没有闹,只是平静地抬起头,迎上他们的目光。“不用了。
”我轻轻放下刀叉,发出清脆的一声,打断了这场虚伪的温情。“我不是你们秦家的女儿,
自然不该拿你们秦家的东西。”我站起身,
目光扫过这个我生活了十八年的、金碧辉煌的“家”。墙上还挂着我去年画展上获奖的油画,
玄关处还摆着我上周插的花。这里处处都是我的痕迹,却又没有一寸真正属于我。
十八年的梦,该醒了。2我决定离开,就在当天晚上。
秦振邦和赵文佩似乎没想到我会如此决绝,他们的脸上闪过一丝错愕,
随即被一种默许的轻松所取代。或许在他们看来,我的主动离开,
为他们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道德上的负担。
他们给了我最后的“体面”——让司机送我,并再次试图将一张银行卡塞给我。“念念,
别赌气。这里面有五百万,是我们做父母的,最后一点心意。
”赵文佩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施舍般的怜悯。我看着那张薄薄的卡片,它像一个烙印,
要将我这十八年的“养育之恩”明码标价。我笑了,笑得有些苍凉。“秦夫人,
”我刻意地改了称呼,“我想,您可能误会了。我不要,不是赌气,而是我应得的,
远不止这些。”赵文佩的脸色微微一变。我继续说道:“我十八岁之前的人生,
按照你们的规划,学习了那么多所谓的‘才艺’,参加了那么多场商业晚宴,
为秦氏集团带来了多少人脉和资源,这些,是五百万能衡量的吗?我作为‘秦念’这个身份,
为这个家付出的,早已超过了你们的养育成本。所以,我们两不相欠。”我的声音不大,
但每一个字都清晰地敲在他们心上。秦振邦的脸色沉了下来,而赵文佩眼中那点虚伪的温情,
也终于消失殆尽,只剩下冰冷的审视。“你这是什么意思?”秦振邦的语气里带上了不悦,
“我们养你十八年,你就是这么回报我们的?”“秦先生,是你先用一份亲子鉴定报告,
撕毁了我们之间所有的‘情分’。”我直视着他,没有丝毫退缩,“现在,
我只是在跟你们算一笔账。既然没有亲情,那就算得清楚一点,对我们彼此都好。
”我看着他们震惊又难堪的表情,心中最后一点留恋也烟消云散。我没有再多说一个字,
转身走向门口。秦可人站在楼梯口,一直默默地看着这一切。在我与她擦肩而过时,
她忽然低声说了一句:“姐姐,你为什么要这样……爸妈他们只是……只是太想我了。
”她的声音柔弱,带着恰到好处的委屈,仿佛我是一个不懂事的、正在无理取闹的恶人。
我停下脚步,侧过头看了她一眼。她很聪明,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弱势,来博取最大的同情。
这个家,她会适应得很好。“祝你好运。”我淡淡地说了三个字,
然后头也不回地拉开那扇沉重的雕花木门,走进了外面的夜色里。
我没有带走任何一件属于秦家的东西,只带走了我十八岁生日时,
外婆托人从乡下捎来的生日礼物——一个针脚细密的苏绣荷包,
里面装着一张去往江南水乡古镇“锦溪”的旧车票,和一把铜钥匙。荷包上,
外婆用捻金线绣了三个小字:一寸心。这是我最后的、也是我唯一的归处。
我亲手撕碎了他们给予的所谓“体面”,因为我知道,真正的尊严,从来不是别人施舍的,
而是要靠自己,一针一线地,重新绣出来。**3. **从繁华的都市到寂静的江南水乡,
仿佛是从一个世界坠入了另一个。我坐着绿皮火车,又转了吱吱呀呀的公交车,
最后踏上了一艘乌篷船。当船夫用带着浓重口音的吴语告诉我“锦溪到了”的时候,
我闻到了一股潮湿的、夹杂着水草和淡淡霉味的空气。这里,就是我血脉真正的源头。
按照旧车票背面的地址,我穿过一条条狭窄的石板路。两旁是斑驳的白墙黑瓦,
屋檐下挂着成串的红灯笼,河水在脚边静静流淌,偶尔有小船划过,打破了这份宁静。
绣坊“一寸心”坐落在古镇最偏僻的一条巷子尽头。那是一座两层高的木结构小楼,
黑色的漆门上,铜锁已经锈迹斑斑。我拿出那个荷包里的钥匙,插进锁孔,轻轻一转,
“吱呀”一声,仿佛打开了一段尘封的时光。一股浓重的、积压已久的尘埃气息扑面而来,
呛得我忍不住咳嗽。阳光从门缝里挤进来,照亮了空气中飞舞的无数微尘。一楼是店铺,
靠墙的货架上,零星地摆放着一些蒙了灰的绣品,大多是些手帕、香囊之类的小物件,
绣工精巧,但样式已经过时。柜台上,放着一个翻倒的针线篮,彩色的丝线散落一地,
像一场未来得及收拾的梦。我走上嘎吱作响的木楼梯,二楼是外婆的起居室和工作间。
一张小小的木床上,被褥叠得整整齐齐。靠窗的位置,摆放着一个巨大的绣绷,
上面还绷着一幅未完成的绣品,一朵含苞待放的牡丹,只绣了一半,
另一半是淡淡的墨线底稿。绣绷旁的小几上,放着一副老花镜,和一封已经泛黄的信。
信封上写着“念念亲启”。我的眼泪,在这一刻终于忍不住决堤。我颤抖着拆开信,
外婆清秀的字迹映入眼帘。“念念,我的乖孙女。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
外婆可能已经不在了。原谅我,没有去大城市里看过你。外婆是个绣娘,这辈子,
离不开这些针线和这片水土。”“我知道你从小在富贵人家长大,锦衣玉食。
外婆给不了你那些,能留给你的,只有这间破旧的绣坊,和这一手的苏绣手艺。
或许你看不上,但外婆想告诉你,这门手艺,能让一个女人在任何时候,都活得有尊严。
”“苏绣,是‘偷’来的艺术。偷天上的云霞,偷园里的花开,偷水里的鱼游,
把它们一针一线地,留在布帛上,变成永恒。咱们家的‘双面绣’和‘捻金线’手艺,
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别让它断了根。”“钥匙给你留下了。如果你有一天,觉得累了,
就回来。外婆的绣坊,是你永远的家。”信的最后,是一行小字:“记住,你的名字,
叫苏念。念,是思念,也是信念。”我紧紧攥着那封信,跪倒在绣绷前,失声痛哭。
十八年来,我活在一个不属于我的名字和身份里,学着那些空洞的、用来装点门面的才艺。
直到今天,我才找到了真正的、属于我自己的“火种”。这间破旧的绣坊,这些蒙尘的丝线,
这门快被遗忘的手艺,就是外婆留给我的,最珍贵的遗产。我擦干眼泪,
扶起那个翻倒的针线篮,将散落的丝线一根根地、小心翼翼地捡起来,重新缠好。
阳光透过雕花的木窗,洒在我的手上,也洒在那幅未完成的牡丹上。从今天起,
我不再是秦念。我是苏念,一个绣娘。**4. **理想是风中的诗,现实却是脚下的泥。
当我决定重振“一寸心”绣坊时,才发现自己面临的,是怎样一个烂摊子。外婆去世后,
绣坊已经一年多没有开张,不仅没有任何收入,还欠着隔壁米店王阿婆几个月的米钱。
我从秦家带出来的那点可怜的积蓄,在支付了水电费和购买了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后,
已经所剩无几。一日三餐,都成了问题。我放下身段,拿着外婆留下的账本,一家家去登门,
希望能把之前的一些欠款要回来。但那些曾经和外婆有生意往来的店铺,要么是老板换了人,
要么就是以“没钱”为由,将我拒之门外。古镇的清晨很美,
但我的肚子却不合时宜地咕咕作响。我站在“一寸心”门口,看着河水上来来往往的游客,
第一次感受到了生活的窘迫和人情的冷暖。
邻居们对我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外孙女”也充满了质疑。他们聚在巷子口,对我指指点点。
“就是她,林阿婆那个养在城里的外孙女,听说是在大户人家享福的,怎么突然跑回来了?
”“你看她那细皮嫩肉的样子,哪里像是会做针线活的?怕不是在城里犯了什么事,
被赶回来的吧。”“这‘一寸心’啊,怕是真的要完了。可惜了林阿婆一辈子的心血。
”这些议论像无形的针,扎在我身上。有一次,我饿得实在没办法,
想去米店王阿婆那里赊点米。王阿婆是个面冷心热的人,她上下打量了我一番,叹了口气,
没多说什么,给我装了一小袋米。但她转身时的一句话,却让我羞愧得无地自容。“姑娘,
人总得靠自己吃饭。林秀婉一辈子都没跟人低过头。”那天晚上,我没有生火做饭。
我就着冷水,啃着一个干硬的馒头,眼泪一滴滴地掉下来。我不是为贫穷哭泣,
而是为自己的无能感到羞耻。外婆信里说,这门手艺能让一个女人活得有尊严。可我,
却连最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尊严,从何谈起?我跪坐在二楼的绣绷前,借着月光,
看着那半幅牡丹。外婆的针脚细密、平整,每一根丝线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我想起小时候,
外婆曾抱着我,坐在院子里的桂花树下,手把手地教我穿针引线。她说:“念念,
苏绣的第一课,不是学针法,是学静心。心不静,线会乱;心不诚,绣会死。”我闭上眼睛,
深呼吸,努力摒除脑海中所有的杂念——秦家的决绝,邻里的非议,
现实的窘迫……我将所有的意念,都集中在了指尖。我拿起外婆留下的绣花针,
穿上一根绯红的丝线。十八年来,我摸过最顶级的钢琴键,拉过最名贵的小提琴弓,
却从未想过,有一天,能让我心安的,是这枚小小的、冰冷的绣花针。一饭之恩,
当以涌泉相报。一针一线的尊严,要靠自己亲手挣回来。我对着烛火,在那块绣布上,
落下了属于“苏念”的,第一针。**5. **我的手,
曾被最顶级的钢琴老师称赞为“天生为艺术而生”。
它能以极快的速度在琴键上弹奏出复杂的乐章,也能精准地控制画笔,
在画布上调和出最微妙的色彩。但我从未想过,这双手最契合的,竟然是穿针引线的动作。
或许,这就是血脉里的传承。我把自己关在绣坊里,开始了近乎疯狂的练习。起初,
我的手因为久未触碰绣针而显得有些生疏,针脚粗细不均,丝线也常常打结。但我没有气馁。
我从最简单的针法开始,直针、缠针、虚针、实针……一遍遍地重复,
直到每一个动作都成本能。我翻遍了外婆留下的所有绣谱和笔记。那些泛黄的纸张上,
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外婆一生的心血。她不仅记录了各种针法,
还记录了如何劈线——将一根普通的丝线,劈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
甚至十六分之一的细丝,以表现色彩最细腻的过渡。我这才明白,苏绣的精髓,
远不止是绣得像,更在于绣出“神韵”。一片花瓣的娇嫩,一条锦鲤的灵动,
不是靠堆砌颜色,而是靠丝线的粗细、光泽和针法的变化来表现。记忆中的火,
在我的指尖重新点燃。我仿佛回到了童年,外婆就坐在我身边,用她温和的声音,
为我讲解着每一个要领。“你看这片叶子,向阳的一面,用色要亮,丝线要粗一点,
这叫‘有光’;背阴的一面,用色要暗,丝线要劈得极细,这叫‘含蓄’。一针一针,
都要跟着光走。”我找出了外婆留下的一些破损的旧绣品,开始尝试修复。
那是一块被虫蛀了几个小洞的团扇扇面,上面绣着几只蝴蝶。
我小心翼翼地将破损处用细线织补好,然后按照原来的纹样,劈开最细的丝线,
用“虚实针”一针针地补了上去。当我完成最后一针时,那只蝴蝶仿佛活了过来,
翅膀上的斑纹在光下闪烁着丝绸独有的光泽,与原来的部分几乎看不出任何差别。那一刻,
一种巨大的、源自创造的喜悦,充满了我的内心。这种满足感,
远胜于我在音乐厅里获得的任何一次掌声。我将修复好的几件小绣品,如手帕、香囊等,
摆在了店里。起初无人问津,直到有一天,一个来古镇写生的美术学院学生,
偶然走进了我的店。他拿起我修复的那块团扇,惊叹不已,当场就买了下来,
还拍了照发到了自己的社交媒体上。渐渐地,开始有游客慕名而来。他们惊艳于苏绣的精美,
也对我这个年轻的“绣娘”充满了好奇。绣坊的生意,虽然依旧清淡,
但总算有了第一笔收入。我用赚来的钱,还清了王阿婆的米钱。当我把钱递给她时,
她那张一向没什么表情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丫头,手艺人,饿不死。
”她掂了掂手里的钱,说了这么一句。我知道,我终于用自己的双手,赢回了第一份尊呈。
**6. **绣坊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但仅仅依靠卖一些小物件,
还远远不够支撑绣坊的运营,更不用说实现我心中那个“让苏绣重新发光”的梦想了。
这个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我看着那些来去匆匆的游客,他们大多只是图个新鲜,
拍几张照,买个几十块钱的纪念品,很少有人会真正静下心来了解苏绣背后的文化和技艺。
我需要一个窗口,一个能让更多人、更直观地看到苏绣之美的窗口。一个偶然的机会,
我看到新闻里说,现在很流行网络直播。我心里一动,或许,这是一个办法。
我用省吃俭用攒下的钱,买了一部二手的智能手机和一个最简易的手机支架。没有打光灯,
我就把绣绷搬到窗边,借用最好的自然光;没有专业的麦克风,我就尽量吐字清晰,
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苏绣的故事。我给自己的直播间取名“一寸心苏绣”。第一次直播,
观看人数只有寥寥几个,大多还是平台随机推送进来的路人。“主播在干嘛?绣花吗?
这年头还有人干这个?”“动作好慢啊,看得我快睡着了。”面对这些评论,我没有气馁。
我只是安静地坐在那里,一边穿针引线,
一边轻声介绍着手里的绣品:“我现在用的是‘抢针’,也叫‘戗针’,
适合表现花瓣的层次感。你们看,从花瓣的边缘到中心,我用了五种不同深浅的红色丝线,
每一根都劈成了十六分之一的细度,这样绣出来的颜色过渡,才会像水彩一样晕染开,
而不是一块块的色块。”我的声音很平静,我的手很稳。镜头下,
五彩的丝线在我的指尖翻飞,一朵栩栩如生的芙蓉花,在绣布上一点点地绽放。渐渐地,
直播间里的人多了一些。有人开始对这门古老的手艺产生了兴趣,开始问一些专业的问题。
我一一耐心解答。我从不催促大家点赞送礼,只是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这样的直播,
我坚持了一个月。粉丝数从个位数,慢慢涨到了几百人。直到那天深夜,我的直播间里,
突然进来一个ID叫“屿”的人。他一句话没说,就在直播间里静静地看了两个小时。
就在我准备下播的时候,他发了一条私信。“你好,我有一件衣服,需要修复上面的绣花。
不知道你是否可以接单?”这是一个很奇怪的要求。通常修复的都是古董绣品,
很少有人会修复一件现代衣服上的绣花。我有些犹豫,
但还是回复道:“可以先把照片发给我看一下吗?”很快,对方发来了一张照片。
那是一件设计感极强的黑色夹克,背部用金线绣着一只展翅的雄鹰。然而,雄鹰的一只翅膀,
因为意外被划破了一个大口子,金线断裂,绣花损毁严重。照片的背景,
像是一个时装设计工作室。我看着那只折翼的雄鹰,心里忽然有种莫名的触动。“可以修。
”我回复道,“但这只鹰,我不想只把它补好。我想让它,浴火重生。
”**7. **收到那件黑色夹克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次修复的难度有多大。
这件衣服的面料极其特殊,是一种带有金属涂层的高科技复合面料,而上面的绣花,
也并非普通的金线,而是一种混纺了金属丝的特制绣线,坚硬且缺乏韧性,极难操作。
更麻烦的是,破损处几乎毁掉了雄鹰翅膀最复杂的羽毛结构。寄件人,
也就是那个ID叫“屿”的,只提了一个要求:“保留原作的风格,但希望能更有生命力。
”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我把自己关在二楼的工作间里,整整两天,没有动针,
只是对着那只折翼的雄鹰,反复地观察和思考。原作的绣工精湛,
用的是一种改良的“平金绣”,针法凌厉,充满了现代感和力量感。
但或许是因为绣线过于坚硬,总觉得少了一丝灵气。
我想起了外婆笔记里记载的一门近乎失传的古法技艺——“捻金线”。
不同于直接使用金线绣制,捻金线是将极薄的金箔,捻成细如发丝的金线,
再将其与蚕丝线合股,制成一种既有金属光泽,又像丝绸一样柔软坚韧的顶级绣线。
网友评论
资讯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