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凉书阁 > > 圆通山/寺传说之四观音倒坐(冰冷林生)阅读免费小说_完本热门小说圆通山/寺传说之四观音倒坐冰冷林生
其它小说连载
悬疑灵异《圆通山/寺传说之四观音倒坐》是作者“忻晏”诚意出品的一部燃情之作,冰冷林生两位主角之间虐恋情深的爱情故事值得细细品读,主要讲述的是:主角是林生,冰冷,庄严的悬疑灵异小说《圆通山/寺传说之四:观音倒坐》,这是网络小说家“忻晏”的又一力作,故事充满了爱情与冒险,本站无广告TXT全本,精彩内容欢迎阅读!本书共计8940字,1章节,更新日期为2025-07-16 15:25:03。目前在本网 sjyso.com上完结。小说详情介绍:圆通山/寺传说之四:观音倒坐
主角:冰冷,林生 更新:2025-07-16 17:36:35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大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春寒料峭。滇中昆明城外,
螺峰山后世称圆通山如一头蛰伏的巨兽,嶙峋峭壁直插云霄,山脊陡峭如刀劈斧削,
猿猱愁攀,飞鸟难越。山脚下,昆明城郭初具规模,烟火渐稠,然边陲新定,人心犹疑。
朝廷为彰王化、镇抚边民、祈福国祚,特敕令于这滇中形胜之地——螺峰绝顶,
敕建一座“足以震慑群伦、光耀千秋”的恢弘佛寺。旨意如山,不容置喙。这千斤重担,
落在了名动滇中的能工巧匠李石肩上。官府牒文措辞森严:“限期一载,寺成则功在千秋,
荫及子孙;若有半分差池,或逾工期,主事者提头来见,阖族流徙!”冰冷的字句,
如同枷锁,沉沉套在李石的脖颈上。李石时值壮年,因一手巧夺天工的营造技艺,
曾主持修建过数座雄关险隘,在滇地匠人中声望卓著。然此次面对螺峰山,
他生平第一次感到了彻骨的绝望。连日来,他攀岩附葛,数次险些坠入深涧,
才勉强勘得山势全貌。那主峰顶端,方圆不过十丈见方,四周皆是万丈深渊,罡风凛冽,
吹得人站立不稳。莫说运送千斤巨木、万斤巨石,便是空手攀登,也需九死一生!
这哪里是建寺?分明是在针尖上垒塔,于刀锋上起舞!夜,深沉如墨。
李石蜗居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桌上摊着绘满各种方案又被一一否决的草图。油灯昏黄,
映着他深陷的眼窝和紧锁的眉头。家中的老母倚门盼归,幼子嗷嗷待哺,
官府催逼的差役如影随形……千斤重压之下,心力交瘁的李石伏在冰冷的图稿上,昏沉睡去。
朦胧之际,忽觉身轻如絮。但见祥云缭绕,瑞霭千条,
一袭素白衣衫、赤足立于莲台之上的观音大士,手持净瓶杨柳,法相庄严,自云端缓缓垂顾。
她的声音并非洪钟大吕,却如九天清泉滴落玉盘,每一个音节都带着洗涤尘垢的清凉,
直透李石神魂深处:“佛法广大,当普惠十方。寺宇巍峨,何须踞绝顶以凌众生?
当抵近尘寰,使佛光垂照,如月映千江。”话音未落,李石只觉足下生风,身不由己,
竟踏云而起。脚下那刀削斧劈般的险峰,瞬间化作坦途。恍惚中,
他仿佛已站在了想象中的山巅寺门处。更令他惊骇的是,一级级坚实厚重的青石台阶,
竟无需人力,自行从山顶寺门处向下蜿蜒铺展!石阶如一条灵动的玉带,
巧妙地依附着嶙峋山势,盘旋、转折、下沉……穿过缭绕的云雾,越过狰狞的怪石,
直直地、坚定地通向山下那片灯火阑珊、炊烟袅袅的人间城郭!
他甚至能“听”到石阶延伸时与山岩契合的细微“咔嗒”声,
能“触”到那石面传来的温润凉意。“低就人间……” 这四字箴言,如同烙印,
随着石阶的延伸,深深镌刻在他心头。“嗬!” 一声压抑的惊呼,李石猛然坐起,
冷汗已浸透重衫。窗外,东方天际正泛起鱼肚白,晨曦微露。梦中的惊悸犹在,
但更清晰、更灼热的,是那逆势而下、直通凡尘的石阶走向,
以及观音大士那“低近尘寰”的慈悲法音!他猛地一拍大腿,
眼中因连日的疲惫而黯淡的光芒,此刻如星火燎原,骤然爆射出惊人的锐利与狂喜:“妙啊!
妙不可言!倒着建!把山门立在山顶最高处,让庄严肃穆的大雄宝殿……沉下去!
沉到山腰去!让朝拜的信众,无需攀那登天之险,自山下便可拾级而上,直抵佛前!让佛光,
不是高高在上地俯瞰,而是低首垂眉,去照亮那烟火人间!
” 一个石破天惊、打败所有营造常理的构思,在这位被逼到绝境的大匠心中,轰然成型。
李石“倒建佛寺”的构想,如同在滚油中泼入冷水,瞬间在昆明城炸开了锅。消息不胫而走,
市井坊间议论沸腾。茶楼酒肆里,士绅们引经据典,摇头晃脑:“荒谬!荒谬至极!
自古名山古刹,无不踞高临下,以示佛法庄严,俯瞰众生!这李石竟要将主殿置于山腰,
山门反在峰顶?此乃本末倒置,乾坤颠倒,有违礼制纲常!成何体统?
” 普通香客则忧心忡忡,聚在城隍庙前议论:“菩萨倒着坐?这……这怕是不吉利吧?
哪有菩萨背对青山,面朝咱们这俗世烟火的?李师傅莫不是连日劳累,
被这螺峰山的山魈精怪迷了心窍?” 更有与李石素有嫌隙的同行工匠,在暗处冷笑:“哼,
哗众取宠!螺峰山是什么地方?他那套‘倒着来’,我看是自寻死路!等着瞧吧,
看他怎么收场!”官府的监工,一位姓赵的冷面官员,闻讯后更是勃然变色,
带着如狼似虎的差役,直闯李石的工棚。他指着李石的鼻子,
唾沫星子几乎喷到对方脸上:“李石!你好大的胆子!朝廷敕建,何等庄重?
你竟敢弄此离经叛道、匪夷所思的邪门歪道?我不管你做什么梦!寺,必须建在山顶!
必须巍峨庄严!按图施工!若再敢妄言‘倒建’,或逾期一日……” 他猛地拂袖,
腰刀碰在桌角哐当作响,眼神阴鸷如冰,“休怪本官不讲情面,届时提头来见的,
可不止你一人!” 威胁之意,溢于言表。千斤重压,内外交困。
李石却像一块被激流反复冲刷的礁石,反而显露出前所未有的沉稳与坚定。他没有争辩,
只是深深一揖,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钉:“大人明鉴。螺峰之险,
非人力可强登而建巨构于巅。卑职之法,乃梦中得大士点化,名曰‘倒装乾坤,俯照尘寰’。
非是邪道,实乃因地制宜、普度众生之善法。工期紧迫,恳请大人允卑职一试。若成,
乃朝廷之福,百姓之幸;若败,李石甘愿领罪,绝无怨言!” 他摊开连夜绘制的详细图稿,
将力学计算、材料运输路线、工匠分工、安全保障等一一详陈。其构思之奇巧、计划之周密,
竟让盛怒的赵监工一时语塞,脸色铁青,最后只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好!李石,
本官就睁大眼睛看着!寺成则罢,若有丝毫闪失……哼!” 拂袖而去,留下满室肃杀。
顶着全城的质疑、官府的威压、同行的嘲讽,甚至家人担忧的泪水,李石开工了。
他变卖了家中部分田产,重金招募了一批胆大心细、技艺精湛的工匠,又以重诺相激,
凝聚人心。开山凿道,是第一道鬼门关。工匠们腰缠粗麻绳,悬于万丈峭壁之上,铁钎凿岩,
火星四溅。稍有差池,便是粉身碎骨。李石身先士卒,常悬于最险处指挥。
巨石需从山下运来,没有路,便用滚木、撬杠、绞盘,人拉肩扛,号子声震天动地。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冲毁了刚开出的便道,数日心血化为乌有,几名工匠险些被泥石流卷走。
寒潮突至,冻裂了堆放在山腰的珍贵石料……艰辛困苦,罄竹难书。然而,
李石如同定海神针。危难时刻,他总能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以精湛的技艺化解难题,
以沉着的态度稳定军心。他那“倒建”的蓝图,也在一天天的推进中,
逐渐显露出其惊人的合理性与可行性。那些最初满腹狐疑的工匠,
看着山巅逐渐成型的巍峨山门,再看着下方山腰处,
依着山势巧妙构筑、已见雄浑轮廓的大殿基址,眼中渐渐燃起了惊叹与信服的光芒。
这“倒着来”,竟真能在这绝险之地,开辟出一方佛国净土!一年之期将满。是日,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螺峰山巅,一座飞檐斗拱、气势恢宏的山门拔地而起,朱漆金钉,
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傲然俯瞰着四野八荒。而下方山腰处,
依山就势、稳如磐石的大雄宝殿亦宣告落成,黄墙黛瓦,庄严肃穆。山门与大殿之间,
一条宛如玉带般的青石阶道,自峰顶山门起始,盘旋而下,稳稳连接着山腰大殿,
再继续蜿蜒,最终隐没于山下通往昆明城的官道旁。这“倒装乾坤”的奇景,
已足够震撼人心。然而,当李石指挥着工匠,将一尊由整块羊脂白玉精雕而成的观音圣像,
稳稳安奉于大雄宝殿正中的莲台之上时,
更令人瞠目结舌、灵魂震颤的一幕出现了:那尊宝相庄严的观音菩萨,
并非如常寺般面朝大殿正门即山巅方向,而是背倚着苍翠欲滴的螺峰山体,
身姿微微前倾,慈眉善目,低首垂眸,
—面朝着山下昆明城中那鳞次栉比的屋舍、纵横交错的街巷、以及其中升腾不息的万家烟火!
“倒坐观音!是倒坐观音啊!” 山下早已聚拢如潮的百姓中,
不知是谁率先发出了一声带着哭腔的惊呼。这惊呼如同点燃了引信,
瞬间引爆了山呼海啸般的声浪!惊愕、震撼、困惑、最终化为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
如同暖流席卷了每一个人。香客们不由自主地纷纷跪倒,朝着那面朝尘世的观音圣像,
虔诚叩拜。李石独自立于大殿前的石阶上,山风猎猎,吹拂着他沾满尘灰的衣袍。
他目光缓缓掠过山下熙攘的街衢、升腾的灶烟、奔忙的身影,听着风中隐约传来的市井喧嚣。
连日来的殚精竭虑、如履薄冰,在这一刻仿佛被山风涤荡一空。一种前所未有的澄澈与通达,
如清泉般从心底汩汩涌出。他豁然开朗,如拨云见日——原来,
佛法并非高高在上的冰冷金身。真正的慈悲,不在云端,不在绝顶,
而在这俯身向下的低眉垂顾之中。这“低处”,方是悲悯永恒驻留的无上道场!
就在他心潮澎湃之际,一阵更为清冽的山风呼啸而过,
仿佛裹挟着云端一声若有若无、悠长深邃的叹息,轻轻拂过他的耳畔,旋即消散于天地之间。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转眼已是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
圆通寺历经数百年风雨香火,殿宇虽依旧庄严,却也显露出沧桑痕迹。朝廷拨下帑银,
命重修殿宇,再塑金身。重修工程如火如荼。一个名叫林生的年轻画师,
因其笔下佛像灵动传神、色彩瑰丽,被特意从大理请来,
负责为翻修一新的放生池畔廊庑绘制观音应化事迹壁画。林生不过二十出头,天资聪颖,
心思细腻,对色彩光影有着近乎执着的敏感。他初到圆通寺,
便被这“倒装乾坤”的格局和那尊著名的“倒坐观音”深深吸引,
更对寺中流传的种种神奇传说充满了探究的好奇。重修期间,寺中日夜喧嚣。
放生池位于大雄宝殿前庭,形如半月,池水引自山泉,清可见底。池中央一座精巧的八角亭,
如明珠点缀。池畔古木参天,藤萝垂挂,本是清幽所在。林生常在池边观察、写生,
偶尔听老僧提起,说这放生池旧时也曾有灵异显现,只是年代久远,语焉不详。
他对此并未太在意,只觉池水清冽,游鱼历历,倒映着蓝天白云和飞檐斗拱,
确是一幅天然画卷。一个深秋的夜晚,时值月中。天幕如洗,一轮皎洁的满月高悬中天,
清辉遍洒,将螺峰山、寺院殿宇、放生池水镀上了一层梦幻般的银霜。万籁俱寂,
唯有秋虫在草丛中发出细碎的鸣唱,更添幽静。负责夜间巡视的几位僧人,提着灯笼,
例行走到放生池畔。正当他们准备离开时,奇异的事情发生了!毫无征兆地,
平滑如镜的池水中央,靠近八角亭基座附近的水面,
忽地晕开了一小圈极其微弱的、近乎透明的淡青色光晕。这光晕如同投入水中的一滴墨汁,
迅速而无声地弥漫开来。更令人惊骇的是,光晕的颜色并非一成不变!淡青之中,
开始流转起丝丝缕缕的幽蓝,继而晕染出朦胧的鹅黄,
又幻化出迷离的浅紫……五彩光晕氤氲流转,互相交融、变幻,
如同打翻了的巨大调色盘落入池中。光晕的亮度也在不断增强,起初只是微光,
很快便如月华凝聚,将整个放生池映照得通透明亮!池水仿佛不再是凡水,
而成了流动的光液、融化的琉璃。那池中央的八角亭,被这自下而上的奇幻光芒彻底穿透,
每一根梁柱、每一片瓦当都清晰无比,玲珑剔透,不似人间造物,
倒像是传说中琉璃海波之上浮沉的普陀仙山!
五彩光华甚至漫溢到池畔的石栏、古树、殿宇的墙壁上,
将整个“水院”区域渲染得如同佛经描绘的“海印三昧”庄严境界——佛光普照,万象森然,
一切皆在光明之中显现无遗。“海……海印三昧!是海印三昧啊!
” 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僧最先反应过来,他浑身剧颤,手中灯笼“啪嗒”一声跌落在地。
他扑通跪倒,涕泪横流,枯瘦的双手高高举起,向着池中光华疯狂礼拜,
声音嘶哑而激动:“观音大士显圣了!大士显圣了!我佛慈悲!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其他僧众如梦初醒。中年僧人口中急促地诵念佛号,手结法印,
激动得语无伦次;年轻沙弥们目瞪口呆,被这从未想象过的奇景震慑得忘了言语,
只觉一股难以言喻的温暖、清凉、神圣感包裹全身,不由自主地纷纷跪倒,以头触地,
虔诚诵经之声汇成一片庄严洪流,打破了夜的寂静。空气中,
仿佛弥漫开一种若有若无的奇异馨香。这“海印三昧”的奇景持续了约莫一炷香的时间,
才如同它出现时那般,无声无息地暗淡、消散。池水恢复了平静,
倒映着天上那轮依旧清冷的明月。然而,值夜僧众心中的震撼与狂热,却如燎原之火,
网友评论
资讯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