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沙凉书阁!手机版

沙凉书阁 > 其它小说 > 戏台白影

戏台白影

茂泡小屋 著

其它小说连载

小说《戏台白影大神“茂泡小屋”将朱晦明裴映棠作为书中的主人全文主要讲述了:裴映棠将摩托车停在临溪古镇的石牌坊摘下头任由及肩的黑发被山间的风吹她抬头望着牌坊上斑驳的临溪二又低头核对手机上的地确认这就是信中提到的那个地三天那封没有署名的信出现在她研究生宿舍的门缝信纸泛字迹工整得近乎刻板:裴映棠女士: 听闻您对民间戏曲及民俗学颇有研临溪古镇有座白面百日无夜夜笙演员不露观众若鼓便成戏中若感兴可于本月十...

主角:朱晦明,裴映棠   更新:2025-07-22 14:45:15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裴映棠将摩托车停在临溪古镇的石牌坊前,摘下头盔,任由及肩的黑发被山间的风吹散。

她抬头望着牌坊上斑驳的"临溪"二字,又低头核对手机上的地址,

确认这就是信中提到的那个地方。三天前,那封没有署名的信出现在她研究生宿舍的门缝下。

信纸泛黄,字迹工整得近乎刻板:"裴映棠女士: 听闻您对民间戏曲及民俗学颇有研究。

临溪古镇有座'白面台',百日无人,夜夜笙歌。演员不露脸,观众若鼓掌,便成戏中人。

若感兴趣,可于本月十五日前来一探。地址如下..."作为民俗学研究生,

裴映棠立刻被这封信的内容吸引。更令她不安的是,信中提到的一些细节,

与她儿时外婆讲述的某个恐怖故事惊人地相似。外婆已经去世多年,

这个秘密本应只有她们两人知道。"喂,你也是来看戏的?"一个低沉的男声从身后传来,

吓得裴映棠差点跳起来。她转身看见一个身材高大的男人,约莫三十岁上下,

穿着深灰色的棉麻衬衫和黑色长裤,手里拿着一本破旧的笔记本。他有一张棱角分明的脸,

浓眉下是一双锐利的眼睛,此刻正警惕地打量着她。"你是谁?"裴映棠下意识后退半步,

手摸向包里防身用的喷雾。"朱晦明。"男人简短地回答,"本地民俗文化站的。

最近总有些猎奇的游客跑来打听白面台的事,我看你站在这里半天,以为你也是其中之一。

"裴映棠松了口气,从包里拿出那封信:"我收到这个,所以来看看。"朱晦明接过信纸,

眉头越皱越紧。他抬头时,眼神变得复杂:"这信是谁给你的?""不知道,匿名信。

"裴映棠观察着朱晦明的表情,"你知道这个'白面台'?"朱晦明将信还给她,

声音压得更低:"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跟我来。"他带着裴映棠穿过古镇的石板路,

拐进一家不起眼的茶馆。茶馆里光线昏暗,只有两三个老人坐在角落喝茶。

朱晦明显然是常客,老板只是点点头,就给他们上了两杯清茶。

"白面台是临溪古镇的一个禁忌。"朱晦明开门见山,"它确实存在,

就在镇子西边的老祠堂后面。白天去看,就是一座普通的旧戏台,

但每到晚上...""晚上怎样?"裴映棠追问。

朱晦明的手指轻轻敲击茶杯:"会有人唱戏。不是活人。"裴映棠感到一阵寒意爬上脊背,

但她强作镇定:"你亲眼见过?""没有。"朱晦明摇头,"但我祖父见过。他告诉我,

民国三十七年,镇上有户人家办喜事,请了戏班在白面台唱戏。那天晚上下着大雨,

戏唱到一半,突然停电了。等灯再亮起来,戏台上多了十几个'演员',全都戴着白色面具,

而台下少了十几个观众。""后来呢?""后来..."朱晦明的声音几乎成了耳语,

"那些消失的人再也没回来。有人说在戏台上看见过他们,但他们已经不认得亲人了,

只会唱戏,而且...从不露脸。"裴映棠感到一阵眩晕,

外婆的故事与朱晦明讲述的几乎一模一样。她小时候,

外婆总用这个故事吓唬她:"棠棠要听话,不然白面戏台的人会来把你带走,

让你也变成戴白面具的戏子。""为什么叫'白面台'?"裴映棠问。

"因为那些演员都戴着白面具,而且..."朱晦明犹豫了一下,"据说如果你鼓掌,

就会被选中替换到戏台上。所以看戏的人都知道,无论表演多精彩,绝不能鼓掌。

"裴映棠突然想起信中的那句话:"观众若鼓掌,便成戏中人"。她感到一阵恶寒,

这太像外婆的故事了。"你为什么告诉我这些?"她警惕地问。

朱晦明苦笑:"因为我也在调查这件事。三年前,我妹妹来古镇旅游后失踪了。

最后有人看见她的地方,就是白面台附近。"裴映棠心头一震。她正想说什么,

茶馆老板突然走过来,用当地方言对朱晦明说了几句。朱晦明的脸色变得很难看。"怎么了?

"裴映棠问。"今晚白面台又有'演出'。"朱晦明翻译道,"老板说,最近一个月,

几乎每晚都有。"裴映棠看了看手表,下午四点。她做出决定:"我要去看看。

""太危险了。"朱晦明断然拒绝。"那你为什么要调查?就因为你妹妹?"裴映棠反问。

朱晦明沉默片刻:"不只是她。这三十年来,临溪古镇失踪了至少二十人,都与白面台有关。

但没人敢公开谈论,更没人敢管。""所以你需要帮手。"裴映棠直视他的眼睛,

"我民俗学研究生,对这类民间传说有研究。而且..."她犹豫了一下,

"我外婆似乎知道些什么。"两人对视良久,朱晦明终于叹了口气:"天黑前我们必须离开。

白面台的戏...据说从午夜开始。"当最后一缕阳光消失在山后,

裴映棠和朱晦明悄悄来到白面台附近。戏台比裴映棠想象的要大,木质结构已经泛黑,

但保存完好。台前是一片空地,摆放着几十张破旧的木椅。最诡异的是,

戏台两侧挂着两盏大红灯笼,此时已经亮起,在夜色中像两只血红的眼睛。

"那些灯笼..."裴映棠低声问。"没人点。"朱晦明同样压低声音,"它们自己会亮。

"他们躲在戏台侧面的一棵老槐树后,静静等待。随着夜色渐深,

裴映棠注意到一些奇怪的现象——古镇的居民似乎都早早关门闭户,街道上一个人影也没有,

甚至连狗叫声都听不到,整个镇子陷入一种诡异的寂静。"他们知道今晚有戏。

"朱晦明解释,"所以都躲起来了。"午夜将至时,戏台上突然响起一声锣响,清脆刺耳。

裴映棠差点惊叫出声,朱晦明及时捂住了她的嘴。接着,二胡和琵琶的声音不知从何处响起,

奏的是一段裴映棠从未听过的诡异曲调。然后,演员登场了。他们穿着华丽的戏服,

水袖长摆,头戴精致的冠冕,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戴着一张毫无表情的白色面具。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举手投足间没有丝毫人气,

仿佛被同一根线操纵的木偶。"他们在唱什么?"裴映棠小声问。

朱晦明摇头:"不是任何一种地方戏...我听不懂。

"戏台下的空椅子渐渐"坐满"了观众。裴映棠惊恐地发现,

那些观众也不是活人——他们穿着不同时代的衣服,有的甚至是几十年前的款式,

全都安静地坐着,一动不动地"观看"表演。"那些...是什么?"裴映棠的声音发抖。

"不知道。"朱晦明的脸色苍白,"上次我来时没有这些。"戏台上的表演越来越精彩,

演员们翻着跟头,水袖飞舞,唱腔凄美哀怨。不知为何,裴映棠突然有种想要鼓掌的冲动,

她的手不自觉地抬了起来..."不要!"朱晦明猛地抓住她的手腕,"记住信上说的!

"就在这时,戏台下的一个"观众"突然开始鼓掌。掌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紧接着,

那个鼓掌的人——一个穿着八十年代蓝色工装的中年男人——像是被无形的力量拉扯,

缓缓飘向戏台。他的脸上浮现出极度惊恐的表情,嘴巴大张却发不出声音。

戏台上的一个"演员"停下动作,转向这个观众,伸出了手。当他们的手指相触的瞬间,

观众的衣服变成了戏服,脸上浮现出一张白面具,然后机械地加入了表演队伍。

而原来的那个演员则走下台,坐到了观众席上,动作僵硬地开始"观看"表演。

裴映棠感到一阵天旋地转,她死死抓住朱晦明的手臂,指甲几乎嵌入他的肉里。

朱晦明的状况也好不到哪去,他的额头渗出冷汗,呼吸急促。"替换..."裴映棠喃喃道,

"他们在替换..."突然,朱晦明的手开始颤抖,缓缓抬起,像是要鼓掌。

他的眼神变得迷茫,嘴角甚至浮现出一丝诡异的微笑。"不!"裴映棠猛地拍掉他的手,

"朱晦明,醒醒!"朱晦明如梦初醒,惊恐地看着自己的手:"我...我不知道怎么回事,

就是突然觉得表演太精彩了...""我们必须离开!"裴映棠拽着他后退,"现在!

"就在他们转身要跑的瞬间,戏台上的所有演员突然同时转头,

白色面具齐刷刷地"看"向他们藏身的方向。虽然没有眼睛,

但裴映棠能感觉到无数道视线穿透黑暗,锁定在他们身上。"跑!"朱晦明大喊。

两人不顾一切地狂奔,身后传来一阵诡异的笑声和急促的乐器声。裴映棠不敢回头,

只觉得有什么东西在追赶他们,

冰冷的呼吸几乎喷在她的后颈上...当他们终于跑回镇中心的旅店,锁上门后,

裴映棠瘫坐在地上,浑身发抖。朱晦明则趴在窗边,警惕地观察外面的动静。

"它们...没追来。"他最终确认道,声音嘶哑。裴映棠抬头,

发现朱晦明的脸色惨白如纸:"你还好吗?""刚才..."朱晦明艰难地吞咽,

"我差点就鼓掌了。如果不是你阻止我..."两人陷入沉默,

只有急促的呼吸声在房间里回荡。裴映棠想起外婆临终前对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棠棠,

如果有一天你听到白面台的戏声,一定要捂住耳朵,

千万不要鼓掌..."她一直以为那只是老人家的胡言乱语。"明天天亮后,

我们去查查这座戏台的历史。"裴映棠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一定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件事。

"朱晦明点点头,但眼神依然充满恐惧:"我担心的是...今晚那个被替换的人,

我好像认识。他穿的那身工装...是三年前镇上失踪的一个邮递员。

"裴映棠感到一阵恶寒:"你是说...那些观众都是...""都是被替换的人。

"朱晦明证实了她的猜想,"而台上的演员...可能是更早被替换的人。"窗外,

隐约还能听到远处传来的戏声,

和偶尔响起的、孤零零的掌声...晨光透过雕花木窗照进房间时,裴映棠猛地睁开眼睛,

一时间分不清自己身在何处。昨夜逃跑时的恐惧感仍萦绕在心头,她下意识摸了摸脖子,

确认没有冰冷的手指留下的痕迹。"你醒了。"朱晦明的声音从房间角落传来。

他坐在一张老式木椅上,面前摊开着那本破旧的笔记本,眼下挂着两个明显的黑眼圈。

茶几上放着两杯已经凉透的茶和几个包子。"你没睡?"裴映棠揉了揉太阳穴,

昨夜那些白色面具仍在她的脑海中挥之不去。"睡不着。"朱晦明合上笔记本,

"我查了些资料。白面台最早建于清光绪年间,原本是当地商会出资修建的普通戏台。

怪事是从民国三十七年开始的。"裴映棠拿起一个包子咬了一口,

食不知味:"和茶馆老板说的一样?""更详细。"朱晦明翻开笔记本,指着其中一页,

"根据《临溪地方志》记载,民国三十七年七月十五,镇上的丝绸商杨家嫁女,

请了'庆喜班'在白面台唱戏贺喜。当晚突降暴雨,戏台顶棚漏水,

班主坚持要演完《牡丹亭》全本。"裴映棠的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茶杯:"然后发生了什么?

""记载很模糊。"朱晦明皱眉,"只说'因故中断,多人失踪'。

但民间传言..."他顿了顿,"说是停电后,有人看见戏台上的演员数量变多了,

而台下的观众少了。第二天,那些消失的人出现在戏台上,戴着白面具继续唱戏,

对亲人的呼唤毫无反应。

"裴映棠想起昨晚看到的恐怖一幕——那个穿工装的男人被拉到台上,瞬间变成演员的场面。

她的胃部一阵绞痛。"那些被替换的人...后来怎样了?"朱晦明摇头:"不知道。

地方志上再没提过这件事。但我祖父说,那些'演员'一直在戏台上唱戏,

直到...身体彻底腐朽。"一阵寒意爬上裴映棠的脊背。她放下吃了一半的包子,

突然没了胃口。"我们需要更多信息。"她站起身,

"镇上有没有档案馆或者老人可能知道详情?"朱晦明思索片刻:"镇东有个老祠堂,

里面有些旧文献。另外..."他犹豫了一下,"杨家还有人住在镇上,

就是当年办喜事的那家。""那我们分头行动。"裴映棠迅速做出决定,"你去杨家打听,

我去祠堂查资料。"朱晦明明显想反对,但最终只是点点头:"中午在茶馆碰头。记住,

无论听到什么关于戏台的事,都不要表现出太强烈的兴趣。

"临溪古镇白天的景象与夜晚截然不同。阳光下的青石板路泛着温润的光泽,

两旁店铺敞开大门,小贩吆喝声此起彼伏。居民们来来往往,

看起来与任何其他古镇没什么两样。但裴映棠注意到,每当她向人打听祠堂方向时,

对方的表情都会瞬间变得警惕。一个卖糍粑的老妇人甚至直接转身离开,

假装没听见她的问题。"祠堂啊?往前走两个路口右转。

"最后是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给她指了路,随即被母亲一把拽走,低声训斥着什么。

裴映棠按指示来到一座灰瓦白墙的建筑前。祠堂大门紧闭,门环上挂着锈迹斑斑的铁锁。

她正考虑是否要翻墙进去,身后突然传来一个沙哑的声音:"姑娘找谁?"裴映棠转身,

看见一个佝偻着背的老妇人站在不远处。老人至少有八十岁了,满脸皱纹像干枯的树皮,

一双浑浊的眼睛却异常锐利地盯着她。"您好,我是民俗学研究生,

想查阅一些关于古镇历史的资料。"裴映棠尽量礼貌地说。

老妇人冷笑一声:"又是为了白面台来的吧?"裴映棠心跳加速:"您知道白面台?

""知道得太多的人,最后都成了台上的角儿。"老妇人慢慢走近,

身上散发出一股陈年的霉味,"你昨晚去看戏了?"裴映棠的血液瞬间凝固。她怎么知道?

老妇人不等她回答,自顾自地说:"你长得像她...真像...""像谁?"裴映棠追问。

老妇人突然抓住她的手腕,力道大得惊人:"要找答案,去问镜中人。"说完,她松开手,

从怀中掏出一把古旧的钥匙,打开了祠堂大门。"只准看,不准抄。太阳落山前必须离开。

"老妇人命令道,然后蹒跚着走到祠堂院中的石凳上坐下,

像一尊雕像般一动不动地盯着裴映棠。祠堂内部比想象中宽敞,但光线昏暗,

空气中弥漫着灰尘和纸张腐朽的气味。裴映棠小心翼翼地穿过前厅,来到后方的藏书室。

木架上堆满了泛黄的线装书和卷轴,有些已经破损不堪。

她花了近两个小时翻阅各种族谱和地方志,

终于在一本残缺的《临溪异闻录》中找到了有价值的信息:"...白面台初建时,

工匠于地基下埋一铜镜,谓可镇邪保平安。民国三十七年事故后,

有道士言此镜已成'阴阳界',活人掌声为契,可渡魂互换..."裴映棠的手指微微发抖。

铜镜?阴阳界?这解释了为什么鼓掌会导致替换——那是一种契约仪式!她继续往下读,

但关键部分已经被虫蛀得无法辨认。

最后几行尚可阅读的文字让她毛骨悚然:"...杨氏女首悟其道,自愿入戏,代父受厄。

然替身终有尽时,须觅新魂...""找到什么了?"朱晦明的声音突然在身后响起,

裴映棠差点惊叫出声。她转身看见他站在门口,脸色比早晨更加苍白。"你怎么来了?

杨家那边...""杨家人拒绝谈论任何关于戏台的事。"朱晦明走进来,压低声音,

"但我偷听到一些事——最近三年,每逢月圆之夜,镇上就会失踪一两个人,全是外来者。

而昨晚...是十五。"裴映棠倒吸一口冷气。月圆之夜,替换仪式?"看看这个。

"她指向那本《临溪异闻录》,解释了自己的发现。朱晦明仔细阅读后,

眉头紧锁:"铜镜...我好像在哪见过相关记载。"他翻找着自己的笔记本,"对了!

地方志上提到过,白面台重修时,工匠在地基下发现过一面古镜,

但当时的主事者命令将其原样埋回。""我们必须找到那面镜子。"裴映棠说,

"如果它真的是'阴阳界',可能就是一切的关键。""没那么简单。"朱晦明摇头,

"祠堂里有没有记载怎么破除这个诅咒?"裴映棠正要回答,藏书室的门突然被推开。

那个老妇人站在门口,眼神阴鸷:"时间到了。"离开祠堂时,

老妇人塞给裴映棠一个小布包,低声道:"带着这个,晚上别出门。"然后迅速关上了大门。

裴映棠打开布包,里面是一面小巧的铜制八卦镜,背面刻着复杂的符文。"这是什么?

"朱晦明问。"不知道,但她好像..."裴映棠话没说完,突然感到一阵眩晕。

眼前的街道似乎在扭曲,耳边响起若有若无的戏曲声。她踉跄了一下,被朱晦明扶住。

"你怎么了?""我听到...唱戏的声音..."裴映棠喘息着说。

朱晦明的表情变得极为严肃:"我们得赶快离开这里。"两人匆匆回到旅店。关上门后,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

吉ICP备20230022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