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沙凉书阁!手机版

沙凉书阁 > 言情小说 > 全村为他凑钱上学,他回来拆村子

全村为他凑钱上学,他回来拆村子

土司丝的玲总 著

言情小说连载

“土司丝的玲总”的倾心著陈近生陈近生是小说中的主内容概括:剧情人物是陈近生的现代言情,女配,逆袭,婚恋,爽文小说《全村为他凑钱上他回来拆村子由网络作家“土司丝的玲总”所情节扣人心本站TXT全欢迎阅读!本书共计165031章更新日期为2025-07-25 14:46:25。目前在本完小说详情介绍:全村为他凑钱上他回来拆村子

主角:陈近生   更新:2025-07-25 18:08:4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第一章:那一年,我们跪着送他走出大山二十年前的那个清晨,清水村的雾,

比往常任何一天都要浓。村口那棵上百年的老槐树下,跪着黑压压的一片人。老的,少的,

男的,女的,整个清水村,除了还在吃奶的娃娃,几乎都来了。我们跪的,不是神,

也不是佛。是我们清水村飞出去的第一只,也可能是唯一一只金凤凰——陈近生。

他那天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布衫,那是村里最好的裁缝连夜赶出来的。

脚上一双崭新的“回力”球鞋,是村东头张寡妇家卖了最后一只老母鸡换来的。

他身后那个鼓鼓囊囊的帆布包里,装的不是行李,是全村人的心肝。包里,

是三千二百六十四块五毛钱。那是我们清水村,三百多口人,砸锅卖铁,东拼西凑,

给他凑出来的大学学费。我叫李长根,是清水村的村长。我还记得,为了凑这笔钱,

二婶把她陪嫁的银镯子当了;赵木匠拿出了他攒着打棺材的木料钱;就连村里最穷的刘瘸子,

也从他那破烂的罐子里,摸出了十几张被汗水浸得发软的一毛、两毛的票子。

我们清水村太穷了,穷得像这大山里的一道疤。我们祖祖辈辈,都被困在这连绵的群山里,

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没见过火车,没闻过汽油味。陈近生,是我们唯一的希望。

他是我们村,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还是个重点大学。消息传来的那天,

整个村子比过年还热闹,家家户户都把压箱底的白面拿出来,做了顿饺子。

我们不懂什么叫“未来”,但我们知道,读书,能让陈近生走出这大山,

能让他不再像我们一样,一辈子跟泥土打交道。他就是我们所有人的念想。那天,

陈近生也跪着,跪在我们面前。这个十八岁的少年,哭得像个孩子,瘦削的肩膀一抽一抽的。

“叔……婶儿……大爷……大娘……”他挨个磕头,额头在泥土上磕得发红,

“我陈近生对天发誓,等我出息了,我一定回来,给你们盖新房,修大路,让咱们清水村,

过上好日子!”他的爹,老实巴交的陈老汉,站在一旁,眼泪掉得比谁都凶。他的娘,

拉着儿子的手,一遍遍地嘱咐:“近生啊,到了城里,可不敢忘了本啊!咱清水村的人,

都是你的恩人呐!”我们信。我们怎么能不信呢?我们是看着他长大的。他从小就懂事,

聪明,知道谁家给了他一个鸡蛋,谁家塞给他一个窝头。我把他扶起来,

把那个沉甸甸的布包交到他手上,拍着他的肩膀,老泪纵横:“去吧,孩子!

给咱们清水村争口气!我们……等你回来!”陈近生背着全村人的希望,一步三回头地,

走上了那条通往山外的、唯一的土路。晨雾渐渐散去,我们看着他的身影,越来越小,

最后消失在山坳的拐角处。我们谁都没想到。他这一走,就是二十年。我们也谁都没想到,

二十年后,他真的回来了。带着我们当初的期盼,也带着,足以将我们所有人,打入地狱的,

冰冷的恶意。第二章:他回来了,开着推土机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清水村还是那个清水村,

更穷,也更老了。年轻人但凡有点力气的,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剩下的,

大多是像我一样的老头老婆子,和一些留守的娃娃。陈近生,成了村里一个遥远的传说。

他起初还写信,寄照片。照片上的他,穿着时髦的衣服,站在高楼大厦前,笑得一脸灿烂。

后来,信越来越少,直到彻底断了联系。有人说他在城里当了大官,有人说他发了大财,

娶了城里媳妇,早把我们这些穷亲戚忘了。他的父母,陈老汉夫妇,

成了村里的“空巢老人”。他们守着那座空荡荡的土坯房,头发一天比一天白,

眼睛一天比一天浑浊。每次有人问起近生,他们都只是咧着嘴,骄傲又心酸地笑:“忙,

娃在城里忙大事哩。”我们都以为,这辈子,可能再也见不到他了。直到那天下午。

几辆我们从未见过的、锃光瓦亮的黑色小轿车,像天外来客一样,蛮横地开进了我们村。

最后面,还跟着两辆黄色的、巨大的、我们只在电视上见过的——推土机。

车子停在村口的打谷场上,激起一片尘土和鸡飞狗跳。我们这些老骨头,都拄着拐杖,

颤巍巍地围了上去,好奇又警惕地看着。车门打开,

先下来几个穿着黑西装、戴着墨镜的年轻人,毕恭毕敬地拉开后座的车门。然后,一个男人,

从车里走了出来。他穿着一身纤尘不染的银灰色西装,脚下的皮鞋,亮得能照出人影。

他戴着一副金丝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他的脸,依稀还有着少年时的轮廓,

但早已被一种我们看不懂的、属于大城市的气息所包裹。那种气息,是冰冷的,疏离的,

高高在上的。“近……近生?”我试探着,叫了一声。那个男人闻声,缓缓地转过头,

目光落在我身上。他的眼神很平静,平静得像一潭死水,没有半点波澜。“李村长。

”他开口,声音很客气,但也很陌生,“好久不见,您老身体还硬朗。”真的是他!

真的是陈近生!整个村子,瞬间就炸了锅。“是近生回来了!”“俺们的金凤凰,

发财回来啦!”乡亲们一拥而上,激动地、热情地,想要抓住他,拍拍他,

就像二十年前那样。可那些黑西装,像一堵墙,拦在了我们和他之间,不让我们靠近分毫。

陈近生微微皱了皱眉,似乎有些不适应我们的“热情”。他抬了抬手,

一个黑西装立刻递上一个文件夹。他接过文件夹,没有一句寒暄,没有半句问候,直接对我,

也是对所有围观的乡亲们说:“各位乡亲,长话短说。我这次回来,是代表‘近生集团’,

来开发我们清水村的。”近生集团?我们都愣住了。他打开文件夹,

抽出一张盖着红章的文件,在我们面前晃了晃。“根据政府的最新规划,清水村这片地,

已经被我们集团拍下,将要开发成一个高端生态旅游度假村。”他的声音,平稳而清晰,

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小锤子,敲在我们这些老人的心上。“所以,我来,是通知大家。

三天之内,请各位全部搬离。关于拆迁的补偿款,会按照市场最低标准,打到各位的账户上。

”整个打谷场,瞬间死一般的寂静。我们都傻了,呆呆地看着他,仿佛在听天书。开发?

度假村?拆迁?什么意思?“近生……你这话,是啥意思?”我颤抖着问,“啥叫……搬离?

”他推了推金丝眼镜,镜片反射着冰冷的光。“意思就是,”他一字一顿,无比清晰地说,

“这个村子,要拆了。”轰——这句话,像一道旱天雷,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脑子里,炸开了。

拆了?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子,我们生于斯、长于斯、也将死于斯的家园,他说,要拆了?

我们养大的金凤凰,二十年后,衣锦还乡。不是来报恩的。是回来,开着推土机,要亲手,

拆了我们的家。第三章:他说,这是商业,不是乡情死寂。长久的、令人窒ึง的死寂。

打谷场上,只剩下风吹过老槐树叶子的“沙沙”声,

和那两台黄色推土机冰冷的、钢铁的呼吸声。乡亲们脸上的笑容,还凝固着,但眼里的光,

已经一寸一寸地熄灭了。他们看着陈近生,那个曾经熟悉又无比陌生的面孔,

眼神里充满了荒诞和不解。“拆……拆了?”王二婶第一个反应过来,她那双昏花的老眼,

死死地盯着陈近生,“近生娃,你是不是在跟婶儿开玩笑哩?这里是你的家啊!

你要拆了咱的家?”“王婶,”陈近生的称呼很客气,语气却没有任何温度,“我再说一遍,

这是商业开发行为,是政府批准的合法项目。我今天,是作为近生集团的董事长,

来和各位谈公事,不是来叙旧的。”董事长。好一个董事长。他不说“我是陈近生”,

他说“我是董事长”。他已经把自己,和我们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穷亲戚,

彻底划清了界限。“什么狗屁董事长!”赵木匠的脾气最火爆,

他把手里的旱烟杆往地上一摔,指着陈近生的鼻子骂道,“陈近生,你个没良心的东西!

你忘了你当年是怎么走出这个村子的吗?你忘了你上大学的钱,是谁给你凑的吗?

现在发了财,就回来刨我们的根了?”赵木匠的话,点燃了所有人心里的火。“白眼狼!

你就是个白眼狼!”“你爹娘还在家等你呐!你连家门都不进,就要拆我们的房子?

”“你的良心,被狗吃了!”咒骂声,哭喊声,响成一片。乡亲们的情绪激动起来,

想要冲破那道人墙,去揪住那个忘恩负义的畜生。陈近生面对着我们的愤怒,

脸上没有丝毫的动容。他只是微微向后退了一步,那几个黑西装立刻上前,

更加强硬地把我们拦住。“各位,请冷静一点。”他开口,声音不大,却盖过了所有的嘈杂,

“我知道大家一时难以接受。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

清水村这种落后的、没有价值的村庄,被淘汰,是必然的趋势。”“我开发这里,

建成度假村,能带动整个县的GDP,能给政府带来税收,能创造几百个就业岗位。

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各位的牺牲,是有价值的。”他把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说成是“没有价值的村庄”。他把毁掉我们一辈子根基的恶行,

说成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我气得浑身发抖。我拄着拐杖,一步一步,走到他面前。

那些黑西装想拦我,被陈近生一个眼神制止了。我站在他面前,仰着头,

看着这个比我高出半个头的、我曾经引以为傲的“孩子”。“近生,”我开口,

声音沙哑得厉害,“你跟我说实话。这个项目,是不是非你不可?是不是换了别人,

就做不成了?”他沉默了。“你不说话,我就当你默认了。”我盯着他的眼睛,

“清水村这块地,山清水秀,谁来开发都能赚钱。你抢着来,不是因为这里能赚多少钱,

而是因为,这里是你的家乡,你熟门熟路,你知道我们这些老骨头,没本事,好欺负,

拆迁的成本,是最低的!对不对?”我的话,像一把刀,

戳破了他那层“商业行为”的华丽外衣。他的眼神,终于有了一丝波动。

一丝被我说中了心事的、恼羞成怒的波动。但他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他只是冷漠地,

推了推他的金丝眼镜。“李村长,您的想象力很丰富。但是,我没有义务回答您的问题。

”他看了一眼手腕上那块我叫不出名字的昂贵手表,“我的时间很宝贵。通知已经下达,

三天后,施工队会准时进场。希望各位,配合工作。”说完,他不再看我们任何人一眼,

转身,就要上车。“近生!”一个苍老、颤抖、几乎要碎掉的声音,从人群后面传来。

是他的母亲,陈大娘。她被人搀扶着,和他爹陈老汉一起,挤了过来。两个老人,

二十年没见儿子,没想到,再见,会是这般光景。“儿啊……”陈大娘伸出枯树枝一样的手,

想要去拉他,

“你回家看看吧……娘给你……给你煮了你最爱吃的鸡蛋面……”陈近生上车的动作,

顿了一下。他没有回头。我们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看着他。我们心里还存着最后一丝幻想,

或许,亲情,能唤醒他那颗早已冰封的心。他只是对着身边的助理,

冷冷地吩咐了一句:“给两位老人,在县里最好的小区,买一套全款的房子。

再给他们五十万养老费。算是,我尽的孝心。”说完,他头也不回地,

钻进了那辆黑色的轿车。车门,“砰”的一声关上,隔绝了两个世界。

隔绝了车里的光鲜亮丽,和车外,他母亲那张,瞬间被绝望吞噬的、布满泪痕的脸。

车队缓缓启动,带着嚣张的尘土,离开了。只留下那两台黄色的推土机,像两只钢铁巨兽,

趴在村口,虎视眈眈地,准备吞噬掉我们的一切。陈大娘,在他车子开走的那一刻,

再也撑不住,瘫软在了地上,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哀嚎。那一刻,我们所有人都明白了。

他说的,是真的。这不是乡情。这只是,一场冷冰冰的,商业屠杀。第四章:村口的石碑,

刻着他的名字,也刻着我们的耻辱陈近生走了,但他的阴影,却像乌云一样,

笼罩在清水村的上空。三天。他只给了我们三天的时间。这三天,村子里没有了往日的宁静,

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死寂和恐慌。家家户户大门紧闭,再也听不到一声鸡鸣狗叫,

也听不到一句邻里间的闲聊。空气里,弥漫着绝望的味道。我们该怎么办?搬走?

我们能搬到哪里去?我们这些老骨头,离了这片土地,就像鱼儿离了水,活不了几天。

他说的补偿款,听起来不少,可到了城里,连个厕所都买不起。不搬?不搬,

就要眼睁睁地看着推土机,推倒我们住了辈子的房子,刨了我们种了辈子的地吗?

第三天清晨,我召集了村里所有还能走得动的人,在祠堂开了个会。祠堂里,

供奉着清水村的列祖列宗。香火缭绕,气氛凝重。“不能就这么算了!

”赵木匠一拳砸在桌子上,眼睛通红,“他陈近生不仁,就别怪我们不义!大不了,

跟他拼了!我这把老骨头,活够了!”“拼?怎么拼?”王二婶抹着眼泪,“人家有钱有势,

还有政府的文件。我们拿什么跟人家斗?拿我们这几根老骨头的命吗?

”“那也比眼睁睁看着家被拆了强!”“你死了,你家的娃咋办?”祠堂里吵成了一锅粥。

有主张拼命的,有害怕退缩的,更多的人,是和我一样,心乱如麻,不知所措。就在这时,

村里唯一的教书先生,早就退休的白老师,颤巍巍地站了起来。“大家先别吵。

”他咳嗽了两声,说,“硬拼,肯定不行。我们得想办法,让外面的人,

知道我们这里发生的事。”“外面的人?”“对,”白老师说,“报纸,电视台!

近生他现在是大老板,最要脸面。我们把事情捅出去,让他丢脸!让他知道,全天下的人,

都在看他怎么对待自己的家乡父老!”这个提议,像一根火柴,

点亮了我们这些绝望的人心里,一丝微弱的希望。对,把事情闹大!我们立刻分头行动。

白老师负责写材料,把陈近生忘恩负义、强拆家园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写清楚。

我负责带着几个年轻人,想办法去县城,联系记者。我们来到村口,准备出发。村口,

立着一块石碑。那是十年前,我们用村里集体的钱,立起来的。为了表彰陈近生,

这个我们村飞出去的金凤凰。石碑上,用红色的油漆,

刻着一行大字:“清水村之光——陈近生”下面,密密麻麻地,刻着当年为他凑学费的,

每一户人家的名字。李长根,王二婶,赵木匠,刘瘸子……三百多个名字,刻满了整块石碑。

这块碑,曾经是我们全村人的骄傲。每次有外人来,我们都会指着这块碑,

自豪地说:“看到没?这是我们村的大学生!大老板!”可今天,我们站在这块碑前,

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疼。骄傲,已经变成了耻辱。那个我们引以为傲的名字,如今,

像一个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扇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脸上。“砸了它!

”赵木匠忽然抄起路边的一块石头,就要往石碑上砸。“住手!”我拦住了他。“村长!

还留着它干啥?留着过年吗?这就是个耻辱柱!”赵木匠红着眼吼道。我摇了摇头,

看着那块碑,一字一句地说:“不能砸。”“这块碑,不是耻辱。它是证据。”“它证明了,

我们清水村的人,是怎样重情重义。也证明了,他陈近生,是怎样地忘恩负义。

”“我们要让所有来的人都看到,我们是怎样把一只狼,当成凤凰,供了二十年。”我的话,

让所有人都沉默了。我们没有再动那块石碑。它就那么静静地立在村口,

像一个无声的、巨大的惊叹号,拷问着每一个路过的人的良心。也像一座墓碑,

埋葬了我们清水村,那段长达二十年的、愚蠢又善良的梦。第五章:他的父母,

一夜白头如果说,我们这些乡亲,感受到的是背叛和愤怒。那么,对于陈近生的父母,

陈老汉和陈大娘来说,他们所承受的,是足以将灵魂碾碎的、凌迟般的痛苦。

自从那天陈近生在村口,用钱来“尽孝心”之后,两位老人,就彻底垮了。

陈大娘当场就晕了过去,醒来后,就不吃不喝,不言不语,只是睁着一双空洞的眼睛,

呆呆地看着房梁,流眼泪。陈老汉,这个一辈子没跟人红过脸的老实人,一夜之间,

头发全白了。他像个没头的苍蝇,在村里到处转悠,见人就问:“俺家近生呢?

俺家近生去哪了?他是不是……是不是不要俺们了?”那五十万的“养老费”,

被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陈老汉托人带话给儿子:“俺们养你,不是为了你的钱。

你……你抽空回家看看,就行。”可是,陈近生没有回来。他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

再也没有在村里露过面。取而代之的,是他的助理和律师,开着车,挨家挨户地,

来谈那份冰冷的拆迁协议。他们的态度很客气,但话语里,却带着不容置喙的强硬。“各位,

陈董也是为了大家好。早点签字,早点拿到钱,去城里享福不好吗?

”“这山沟沟里有什么好留恋的?教育,医疗,样样都不行。”“这是时代的潮流,

胳膊拧不过大腿,大家还是想开点。”这些话,像刀子一样,剜着我们的心。最痛苦的,

莫过于陈家的二老。律师和助理,也找到了他们。毕竟,只要他们两位带头签了字,

我们这些外人,就更没有理由坚持了。那天,我正好去给陈大娘送点米粥,就撞见了那一幕。

陈家的院子里,站着两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其中一个,正拿着一份文件,

唾沫横飞地对陈老汉说:“大爷,您就签了吧。您看,陈董对您多孝顺啊。除了这五十万,

县里那套一百二十平的大房子,房产证都给您办好了,精装修,拎包入住。您二老搬过去,

那过的就是城里人的日子啊。”陈老汉蹲在门槛上,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烟雾缭绕,

看不清他的脸。陈大娘躺在屋里的床上,听到“孝顺”两个字,身体剧烈地颤抖了一下。

“签了字,您就是我们董事长的爹。以后谁敢不敬着您?”那个年轻人还在滔滔不绝,

“您要是不签,让我们很难做啊。陈董他日理万机,哪有时间为这点小事耗着?

您这不是……拖您儿子的后腿吗?”“拖后腿……”陈老汉终于开口了,声音嘶哑得像破锣,

“俺们养了他十八年……供他上大学……现在,倒成了拖他后腿的了……”他抬起头,

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上,老泪纵横。“你们回去告诉他。”陈老汉站起身,

走到那两个年轻人面前,挺直了那早已被岁月压弯的腰杆,“告诉陈近生那个畜生!

”“这协议,俺们不签!”“这房子,俺们不住!”“这钱,俺们不要!

”“俺们没有他这个发了大财、就回来拆爹娘房子的好儿子!俺们就当,二十年前,在村口,

俺们的儿子,就已经死了!”说完,他抄起墙角的扫帚,像一头被激怒的老狮子,

把那两个目瞪口呆的年轻人,连打带骂地,赶出了院子。“滚!都给俺滚!

”他站在院子中央,挥舞着扫帚,嚎啕大哭。那哭声,绝望,凄厉,像一头受伤的孤狼,

在为自己死去的孩子,也为死去的自己,唱着最后的挽歌。我站在不远处,看着这一幕,

心如刀绞。虎毒尚不食子。可陈近生,这个我们看着长大的孩子,

这个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凤凰,却用最残忍的方式,亲手将自己的父母,

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他们的头发,白了。他们的心,死了。就在那个,被自己亲生儿子,

称为“拖后腿”的,一个普通的下午。第六章:我们养大的凤凰,

原来是条白眼狼去县城联系记者的事,很不顺利。我们这些山里人,一辈子没出过远门,

到了县城,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晕头转向。我们找到了县电视台,找到了报社,

可人家一听我们是来告“近生集团”的状,连门都不让我们进。“近生集团?

那可是我们县最大的投资商,是县长请来的财神爷。你们告他?别做梦了。”一个门卫,

不耐烦地把我们轰了出来。我们这才明白,陈近生的手,早已通了天。在这个小小的县城里,

他就是天。我们不甘心,就在报社门口守着。终于,一个看起来很年轻,戴着眼镜,

像是刚参加工作的小记者,被我们拦了下来。他听我们说完清水村的遭遇,

脸上露出了同情和愤怒。他答应我们,会想办法把这件事报道出去。我们千恩万谢地回了村,

心里又燃起了一点希望。然而,我们等来的,不是报道,而是陈近生更凶狠的反击。第二天,

村里就来了一群穿着制服的、不知道是哪个部门的人。他们说我们村的房子,都是违章建筑,

存在安全隐患,勒令我们立刻搬离。他们还说,我们聚众闹事,阻碍合法施工,是违法行为,

再不配合,就要采取强制措施。这一下,村里的人,彻底慌了。我们斗不过他。

我们这些老实巴交的农民,一辈子最怕的,就是“犯法”这两个字。有几户胆小的人家,

顶不住压力,哭着喊着,在拆迁协议上,按下了手印。口子一旦被撕开,就再也堵不住了。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妥协。他们一边咒骂着陈近生的无情,一边收拾着自己的家当,

准备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家。整个清水村,都笼罩在一种分崩离析的悲哀之中。

就在这时,那个年轻记者,偷偷地跑进了我们村。他告诉我们,他的稿子,被主编压了下来,

根本发不出去。主编还警告他,再敢管这件事,就让他卷铺盖滚蛋。“对不起,李大爷,

我……我尽力了。”他惭愧地低下头。我拍了拍他的肩膀:“不怪你,孩子。是他的手腕,

太硬了。”“不过,”他话锋一转,从包里拿出一个小小的录音笔,“我虽然不能发稿,

但我可以帮你们把声音,传出去。”“现在是网络时代,报纸电视台不报,

我们可以在网上说!只要看的人多了,形成舆论,就能给他压力!”网络?舆论?

我们这些连智能手机都用不明白的老头,听得云里雾里。但我们选择相信他。

在那个年轻记者的帮助下,我们把这些天发生的一切,都录了下来。我的控诉,

王二婶的哭喊,赵木匠的咒骂,甚至,还有陈老汉那一天,在院子里,撕心裂肺的嚎啕。

我们还拍了那块立在村口的石碑。那三百多个,密密麻麻的,曾经充满了希望和骄傲的名字。

年轻记者把这些东西,都整理好,发到了网上。他给那篇文章,

起了一个标题:《全村为他凑钱上学,他回来,却要拆掉整个村子》文章的最后,

他引用了赵木匠的一句话,写道:“我们以为,我们养大的是一只会报恩的凤凰。

现在才明白,那是一条喂不熟的,白眼狼。”我们不知道这篇文章,会掀起多大的波澜。

这几乎是我们,最后的,也是最渺小的,一次反抗。我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那些,

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所谓的“网络”上。我们祈祷着,能有那么一丝光,照进我们这个,

即将被黑暗吞噬的,绝望的村庄。第七章:断水断电,

他要逼死生养他的这片土地网络的力量,远超我们的想象。那篇文章,

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迅速激起了千层浪。短短一天之内,

“白眼狼大学生陈近生”这个词条,就冲上了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无数的网友,

在看过我们的故事,听过我们的录音,见到那块刻满名字的石碑后,都出离愤怒了。

“这还是人吗?简直是畜生!”“忘恩负义到这种地步,读再多书有什么用?

”“强烈要求严查‘近生集团’!抵制这种无良企业!”“心疼那些淳朴的村民,

更心疼那对白发苍苍的老父母!”舆论,像海啸一样,向陈近生,向他的“近生集团”,

铺天盖地地涌去。集团的官网被骂到瘫痪,公司的电话被打爆,连带着他们开发的其他楼盘,

也遭到了网友的集体抵制。我们成功了!看到网上一边倒的骂声,村里的人,

第一次感觉到了扬眉吐气。我们以为,陈近生为了他的名声和生意,肯定会妥协,至少,

会收敛一些。然而,我们又一次,低估了他的冷血和无情。他不仅没有妥协,

反而被彻底激怒了。他把这场舆论危机,全部归咎于我们的“刁民”行径。他的报复,

来得迅速而残忍。第三天上午,村里的电,停了。我们以为只是线路故障,

可电工来看了之后,摇着头说:“是总闸被人从外面拉了,而且……电线被人剪断了。

”紧接着,村里唯一一口供应着全村人饮水的深水井,也出不来水了。水泵房的门被撬开,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

吉ICP备20230022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