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民政局门口。
手里捏着红本本。
旁边站着刚认识三个月的丈夫,孟迪。
别误会。
我们不是闪婚。
是,某种意义上的,各取所需。
1我,李青梧,今年二十七。
普通公司职员,长相中等,家境普通。
在一线城市,不好不坏地活着。
孟迪,三十。
听介绍人说,是做技术的,具体什么技术,没细问。
家境似乎比我好点,因为他名下有套全款房。
这也是我后来同意和他接触的原因之一。
很现实,对吧。
但这个年纪,爱情已经不是必需品了。
尤其是在被家里催婚催到快要抑郁的时候。
和孟迪的第一次见面,约在一家商场的咖啡馆。
他来的时候,我已经等了十分钟。
穿着简单的白T恤和牛仔裤,戴着黑框眼镜。
不算帅,但很干净。
说话声音不高,语速平稳。
没有查户口式的盘问。
也没有油腻的吹嘘。
就……很平淡。
像一杯凉白开。
那天我们聊了什么,我记不太清了。
大概就是工作、爱好、对未来的规划。
哦,他说他不喜欢社交,休息时喜欢待在家里看书或拼乐高。
我说我也是,喜欢窝在沙发上追剧,或者去公园散步。
好像没什么共同点,但也没什么冲突点。
2第二次见面,是他主动约的。
在一家家常菜馆。
他提前到了,选了个靠窗的位置。
菜单递给我,让我点。
我说随便,他就真的随便点了几个,都是不辣的。
后来才知道,他不能吃辣。
而我,无辣不欢。
但那天,我没说什么。
默默地吃着那些清淡的菜。
味道其实不错。
第三次见面,是他送我回家。
到了小区楼下,他停好车。
没像其他相亲对象那样,暗示要上楼坐坐。
只是说,早点休息。
然后看着我进了单元门,才开车离开。
那时候我就觉得,这个人,很有分寸感。
这很难得。
第三次见面后的第三天。
他给我发了条消息。
“李青梧,你觉得,我们可以试试结婚吗?”
我看到消息的时候,正在开会。
手一抖,差点把手机掉在地上。
同事看了我一眼,我摇摇头,假装没事。
会议结束后,我躲在楼梯间,反复看着那条消息。
很直白。
没有铺垫,没有修饰。
像他的人一样。
我问他,为什么。
他回得很快:“我觉得你是个合适的人。”
“家里催得紧,我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