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堆在桌上的“责任”上班第二周周一,林舟刚到办公室,就看见桌上堆着一摞厚厚的报表。
周科长走过来,手指敲了敲报表:“年度工作总结要用到这些数据,下周三给我,千万别错。
这里面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数量,还有民生支出明细,都是硬指标,要是出了岔子,咱们处都得受影响。”
林舟拿起报表翻了翻,密密麻麻的数字看得眼晕,每一项数据后面都跟着一串备注,有些备注还写得很潦草。
他赶紧问:“周科长,这些数据的原始凭证在哪里?
我想核对一下,免得出错。”
周科长指了指档案柜:“在最下面一层,标着‘2024年度数据’的盒子里。
你慢慢核对,别急,但也别拖到最后一天。”
林舟点点头,抱着报表和原始凭证回到工位上,心里暗暗给自己打气:这是他到综合处后接到的第一个“正经活”,一定要做好。
接下来的几天,林舟几乎每天都加班到晚上十点。
他把每一项数据都和原始凭证核对三遍,连小数点后两位都没放过。
有一次,他发现民生支出里的“教育补贴”数据和原始凭证对不上,差了两百块钱。
他以为是自己算错了,反复算了五遍,结果还是差两百。
林舟心里犯了嘀咕,不知道该不该问。
他想起老陈说的“主动了解”,犹豫了半天,还是拿着报表走到老陈身边:“陈哥,您帮我看看,这个教育补贴的数据,怎么和原始凭证对不上?”
老陈接过报表,翻了翻原始凭证,突然笑了:“你再看看原始凭证的备注,是不是写着‘补录2023年12月款项’?
这笔钱去年己经算过了,今年的报表里不用加进去。
周科故意没跟你说,就是想看看你会不会仔细看备注。”
林舟恍然大悟,赶紧把这笔钱从今年的报表里剔除。
他看着老陈,心里满是感激:要是没有老陈的提醒,他肯定会把这个错误带到报表里,到时候不知道要挨多少骂。
2.2 党组会上的“冷场”周三下午,党组会准时在三楼会议室召开。
周科长带着林舟一起去,让他坐在最后一排,负责记录会议内容。
会议开到一半,主任翻到年度工作总结的“固定资产投资”部分,突然皱起眉,把报告往桌上一放:“周明远,这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怎么比统计局公布的数字高了0.8个百分点?
下面的区县看到了会有意见,你怎么审核的?”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周科长身上,又慢慢移到坐在最后一排的林舟身上。
周科长的脸一下子沉了下来,转头看向林舟:“小林,你整理数据的时候,没跟统计局的数字核对吗?
怎么会出这种错?”
林舟的后背瞬间就湿了——他明明记得,前几天核对数据时,见过一张“统计口径调整说明”,发改委的统计范围里包含了“政府引导基金投资”,而统计局没算这部分,所以增速会有差异。
可现在当着主任和其他科长的面,要是首接说“这是口径问题,周科您之前没备注”,就是把责任推给领导,肯定要得罪人;可要是不解释,这“数据错误”的锅就得他自己背,以后在单位就没法立足了。
他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主任,对不起,是我没在正文里说清楚。
这个增速是按咱们办公厅的统计口径算的,比统计局多了‘政府引导基金投资’这一项,我在报告最后一页附了详细的口径说明,还标了调整依据的文件号。
您看要不要在正文里加一句话,把这个差异标注出来?
这样区县看的时候也能明白,不会产生误会。”
主任愣了一下,翻到报告最后一页,果然看到了那张“口径说明”。
他点点头,语气缓和下来:“哦,标注了就好,下次注意,这种口径差异得在正文里提一句,别让人误会咱们的数据不准。”
周科长松了口气,偷偷给林舟使了个眼色。
林舟坐在那里,后背的汗还没干,却暗暗松了口气——刚才那几分钟,比他备考时的任何一次模拟考试都要紧张。
2.3 办公室的“点拨”散会之后,周科长没提刚才的事,既没表扬也没批评,只是下午下班时,把一份企业申报补贴的材料递给他:“回去把这份材料看看,写个初步的审核意见,明天早上给我。”
林舟接过材料,心里有点忐忑:“周科长,我没写过审核意见,怕写不好。”
周科长笑了笑:“谁都是从不会到会的,你先按照材料里的申报条件一条一条核对,把符合的和不符合的都列出来,再写点自己的看法就行。
要是有不懂的,问老陈。”
回到家,林舟把材料仔细看了三遍,按照申报条件列出了核对清单,又上网查了类似的审核意见模板,熬到晚上十一点,才终于写完。
第二天早上,他把审核意见交给周科长,心里还在打鼓。
周科长翻了翻,突然说:“你昨天在会上,反应挺快的。”
林舟愣了一下,不知道该怎么接话。
周科长继续说:“我知道你看了那份口径说明,也知道不是你的错。
我故意没跟你说,就是想看看你遇到事的时候,能不能沉住气,会不会把责任推给别人。”
林舟这才明白,周科长是在考验他。
他赶紧说:“周科长,昨天是我没在正文里标清楚,让您在会上被动了,以后我一定注意。”
周科长点点头:“你能这么想,说明你拎得清。
在机关里做事,不仅要把活干好,还要学会担事,更要学会保护自己。
记住,别做‘背锅侠’,也别做‘甩锅侠’。”
这时,老陈端着茶杯走过,笑着说:“周科,你这是把压箱底的经验都教给小林了啊。”
周科长笑了笑:“这小伙子踏实,值得教。”
林舟看着两位前辈,心里突然觉得暖暖的——原来省府大院里,除了规矩和考验,还有这样的“真心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