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沙凉书阁!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重生之十八岁的扫帚与星光

第2章 藏在棉袄里的书本

发表时间: 2025-10-28
王秀兰的“硬气”在临时工里传开了,有人说她傻,有人说她胆肥,只有张桂芬知道,王秀兰是真的变了——以前下了班就往家跑,现在却总在厂门口的旧书摊前逗留,有时候还会买本旧书,裹在棉袄里揣回家。

“你买这书干啥?

又不能当饭吃。”

张桂芬看着王秀兰手里的《会计基础》,封面都卷了边,油墨味还很重。

王秀兰把书往棉袄里又塞了塞,怕被路过的人看见:“我想学着记账,你看咱厂的会计多体面,坐在办公室里,不用风吹日晒,工资还高。”

上辈子她没读过多少书,初中没毕业就出来干活,后来嫁了人,更是连笔都很少碰。

首到西十岁那年,她去小饭馆打零工,老板娘让她帮忙记账,她连“借贷”都分不清,被老板娘笑话“没文化”,那时候她才知道,没文化,连苦工都做不长久。

这辈子,她想补上这一课。

旧书摊的老板是个退休老师,知道她想学习,特意把自己以前的备课笔记也送给了她,还跟她说:“姑娘,现在政策好,往后肯定需要有文化的人,你好好学,准没错。”

王秀兰把笔记和书本都藏在床底下的木箱里,每天晚上等妈睡着了,弟弟也睡了,就点上煤油灯,趴在炕桌上看。

煤油灯的光很暗,照得字都有些模糊,她就凑得近一点,有时候看久了,眼睛疼得首流泪,就用凉水洗把脸,接着看。

可麻烦很快就来了。

弟弟王秀明放学回家,翻箱子找袜子,翻出了那本《会计基础》,拿着书就喊:“姐,你咋买这书?

你一个扫大街的,学会计有啥用?

还不如给我买两本习题册。”

王秀兰正在厨房煮玉米糊糊,听见这话,手顿了一下。

上辈子弟弟就是这样,觉得她做姐姐的就该供他读书,后来她结婚了,弟弟还总来跟她要钱,不给就骂她“白眼狼”。

“这书是我用自己的钱买的。”

王秀兰端着玉米糊糊出来,把书从弟弟手里拿回来,放进木箱里锁上,“你的习题册,我发了工资就给你买,但我的书,你不能动。”

弟弟愣了,以前姐姐从来不会跟他说“不”,他撇了撇嘴,摔门进了里屋。

躺在床上的妈听见了动静,咳嗽着说:“秀兰,你别跟你弟置气,他还小,不懂事。

你一个姑娘家,学那些没用的干啥?

不如早点找个好人家嫁了,能帮衬家里。”

“妈,我不想那么早嫁人。”

王秀兰坐在炕边,给妈掖了掖被角,“我想多挣点钱,把您的病治好,再让弟弟读好书。

要是我能学会会计,就能找个好工作,到时候咱家用不着再紧巴巴的。”

妈叹了口气,没再说话。

王秀兰知道,妈是觉得女孩子家不用有啥大本事,嫁人才是正途。

可她上辈子嫁了人,日子过得更苦,这辈子,她不想再靠别人,只想靠自己。

没过几天,厂里要招个临时记账员,负责登记临时工的考勤和工资。

主任在临时工里问了一圈,没人会记账,有人就提了句:“王秀兰不是总看会计书吗?

要不问问她?”

主任皱着眉,想起上次王秀兰跟他顶嘴的事,心里不情愿,可又没人可选,只好让人把王秀兰叫过来。

“你会记账?”

主任斜着眼看她,语气里满是怀疑。

王秀兰点点头:“我学过一点,会写账本,会算加减法。”

“那行,你试试。”

主任扔给她一个账本和一支钢笔,“要是记错了,你还回门口扫大街去,还得扣你工资。”

王秀兰接过账本,手指有些发颤,不是因为怕,是因为激动——这是她离“体面工作”最近的一次。

她坐在会计室门口的小凳子上,一笔一笔地登记考勤,每个临时工的名字、出勤天数,她都写得工工整整,算工资的时候,她反复核对,生怕算错一分钱。

会计室的李会计看见了,凑过来看了看她的账本,惊讶地说:“你这字写得不错啊,账本也记得清楚,比我刚开始学的时候强多了。”

王秀兰笑了,心里暖烘烘的。

这是第一次有人夸她“有文化”,以前别人只会说她“有力气能干活”。

下班的时候,主任看了她记的账本,没挑出毛病,只好说:“以后你就负责记账,不用去扫大街了,工资给你涨五块。”

五块钱,对王秀兰来说,是笔不小的数目,更重要的是,她不用再风吹日晒了。

张桂芬来恭喜她,她从棉袄里掏出那本《会计基础》,笑着说:“桂芬,你看,读书真的有用。”

那天晚上,王秀兰没再点煤油灯,她把书本摊在炕上,借着屋里的电灯看书——因为她涨了工资,妈特意让弟弟把电灯的瓦数换大了点。

灯光亮堂堂的,照在书本上,也照在王秀兰的眼睛里,她知道,她的路,正一步一步地,往亮堂的地方走。

吉ICP备20230022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