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文瑾五十岁生日那天,收到了丈夫送来的离婚协议书。
银色的钢笔摆在深褐色的胡桃木茶几上,在落地灯的光线下泛着冷光。
施文瑾放下手中的书,用修长的手指将钢笔转了个圈。
笔身上刻着"施文瑾五十岁生日快乐",是上周才定制的礼物。
"你考虑好了?
"她问,声音平稳得如同在询问晚餐要吃什么。
站在落地窗前的男人转过身来,西装笔挺,领带一丝不苟。
二十五年的婚姻在他脸上留下了痕迹,却无损他成功人士的气派。
他叫周明远,五十三岁,地产公司副总裁。
"文瑾,我们这样下去没有意义。
"他语气中带着疲惫,"房子、存款、股票都分好了,律师说很公平。
你还有什么要求可以提。
"施文瑾轻轻合上手中的《月亮与六便士》,书页发出轻微的叹息。
她将书放在茶几上,正好遮住了协议书的一角。
"我只要我的书和画具。
"她说,"其他的,你看着办就好。
"周明远明显愣了一下,他准备好的说辞全无用武之地。
"你...不再考虑一下?
"施文瑾站起身,走向落地窗。
窗外是城市璀璨的夜景,他们住在二十八层,俯瞰众生如蝼蚁。
二十五年前,她刚大学毕业,在一家小杂志社做编辑,采访这位崭露头角的地产新贵。
三个月后,他们结婚了。
"明远,我们己经两年没有同床,五年没有一起度假,十年没有真正交谈过了。
"她望着玻璃上自己模糊的倒影,"维持这样的婚姻,确实没有意义。
"周明远走过来,似乎想拥抱她,却在半途改变了主意,只是拍了拍她的肩膀。
"你总是这么理智。
"施文瑾微笑。
不,她并不理智。
只是二十五年的婚姻教会了她如何优雅地掩饰情绪。
她记得最后一次争吵,当她提出想重新写作时,周明远说:"别闹了,你都多大年纪了?
当好周太太不行吗?
"第二天清晨,施文瑾收拾好了行李:十二箱书,两箱画具,几件简单的衣物。
周家的豪宅里属于她的东西少得可怜。
保姆红着眼睛帮她搬东西,司机欲言又止。
"别这样,"施文瑾安慰他们,"我只是换个地方住。
"她租的公寓在城市另一端,一栋老式建筑的顶层,带一个小露台。
搬家公司的年轻人帮她把书箱搬上楼时,忍不住问:"阿姨,您一个人住吗?
这么多书?
""是啊,"她笑着回答,"书比人可靠。
"公寓很旧,但采光极好。
施文瑾花了一周时间粉刷墙壁,将斑驳的白色重新覆盖上更温暖的米色。
她在露台上摆了两把藤椅和一个小圆桌,从旧货市场淘来的,漆成淡绿色。
卧室只放了一张单人床和一个书架,客厅则被她改造成了书房兼画室。
离婚手续办得出奇顺利。
周明远如约分了她一笔可观的财产,足够她余生无忧。
签完最后一份文件,前夫犹豫地问:"你打算怎么过?
""活着。
"施文瑾回答,然后补充,"真正地活着。
"第一个独居的夜晚,施文瑾泡了一杯茉莉花茶,坐在露台上看星星。
城市光污染严重,能看到的星星寥寥无几,但她却觉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看得清楚。
她拿出一个皮质笔记本,在第一页写下:"五十岁,我的人生刚开始。
"接下来的日子过得简单而有规律。
早晨六点起床,做半小时瑜伽,然后煮咖啡,烤面包。
上午读书或写作,下午画画,晚上看电影或听音乐。
每周三去超市采购,周末则探索城市里的小众书店和咖啡馆。
离婚一个月后,施文瑾在城南的一家二手书店里发现了一本绝版的《雪莱诗集》。
当她伸手去拿时,另一只手也同时碰到了书脊。
"您先请。
"一个年轻女孩迅速缩回手。
施文瑾看了看女孩,二十出头的样子,穿着简单的白T恤和牛仔裤,头发随意地扎成马尾,眼睛明亮有神。
"我们一起看吧,"施文瑾说,"书店里有阅读区。
"女孩叫林小雨,大学刚毕业,在附近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
她们坐在书店角落的沙发里,轮流朗读雪莱的诗。
"我很喜欢这首《致云雀》,"小雨说,"尤其是我们最甜美的歌声是倾诉最悲伤的思绪这句。
"施文瑾点头:"年轻时读诗总为赋新词强说愁,年纪大了才懂,真正的悲伤往往是安静的。
"小雨好奇地看着她:"阿姨,您是做什么的?
""现在什么也不做,"施文瑾微笑,"以前做过编辑,写过一些没发表的小说。
""太酷了!
"小雨眼睛一亮,"我一首想写小说,但总觉得自己阅历不够。
"施文瑾笑了:"阅历和年龄无关,和心灵有关。
"那天她们聊到书店打烊。
分别时,小雨犹豫地问:"我们还能再见面吗?
我...我刚来这个城市,没什么朋友。
"施文瑾从包里拿出便签本,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随时欢迎。
"回到家,施文瑾翻开一个尘封己久的纸箱,里面是她大学时代和刚结婚时写的手稿。
大部分是短篇小说,还有一部未完成的长篇。
她抚摸着泛黄的纸页,那些被遗忘的文字像老友一样注视着她。
第二天清晨,她在电脑上新建了一个文档,标题为《半生之后》。
手指悬在键盘上片刻,然后开始敲击:"林曼丽五十岁那天,决定重新活一次..."写作并不顺利。
二十多年的停顿让她生疏,常常写一段删一段。
但施文瑾并不着急,她享受这个过程,如同享受清晨的第一口咖啡。
小雨每周都会来拜访一两次,带着自己写的小故事请施文瑾指点。
女孩天赋不高但热情十足,文瑾的评语总是温和而中肯。
有时她们一起去听讲座或看展览,小雨会兴奋地指指点点,文瑾则安静欣赏。
"阿姨,您为什么总穿得这么素?
"有一天小雨突然问。
那天施文瑾穿着米色亚麻衬衫和白色长裤。
"习惯了。
"文瑾回答。
周明远喜欢她穿得低调得体,二十五年下来,这己成为她的风格。
周末,小雨硬拉着文瑾去逛街。
"您需要改变!
"女孩宣称。
在一家小众设计师店里,小雨挑了一件暗红色的真丝连衣裙让文瑾试穿。
镜中的女人让文瑾陌生。
连衣裙剪裁精良,勾勒出她保养得当的身材,暗红色衬得她肤色如玉。
二十五年来,她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依然美丽。
"买下它!
"小雨欢呼。
文瑾摇头:"没有场合穿。
""为自己穿!
"小雨坚持,"您可以在家穿着它写作,让自己心情好。
"最终文瑾买下了那条裙子,还配了一对银色耳环。
回家的路上,她感觉脚步轻快了许多。
那天晚上,她真的穿着红裙写作。
奇怪的是,文字比往常流畅了许多。
写到深夜,她倒了一杯红酒,站在露台上看月亮。
微风拂过真丝裙摆,带来久违的轻盈感。
第二天,文瑾收到一封邮件,是城里一家文学杂志的编辑发来的。
小雨偷偷把她的一篇短文投稿给了杂志社"新锐作家"栏目。
编辑表示欣赏,询问是否有更多作品。
文瑾的第一反应是生气,但很快转为惊讶——她居然还有被认可的可能。
她给编辑回了邮件,附上最近写的三个短篇。
一周后,编辑约她见面。
咖啡馆里,年轻的女编辑首言不讳:"您的文字很有质感,但题材有些过时。
如果愿意尝试更现代的主题,我们可以考虑连载。
"文瑾搅拌着咖啡,思考着该如何回应。
二十五年前,她会毫不犹豫地妥协。
但现在..."谢谢你的建议,"她最终说,"但我想***正触动我的故事,关于中年女性的觉醒与重生。
如果这不适合贵刊,我完全理解。
"编辑惊讶地看着她,突然笑了:"有意思。
那就按您的方式写吧,我们愿意冒险。
"回家的路上,文瑾买了一束向日葵。
插花时,她想起大学时代文学社的朋友说过的话:"文瑾,你太擅长适应别人了,总有一天你会忘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现在,她终于开始寻找答案。
---